基于“学思融通”视角高中生物构建生长型课堂的实践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胡俊永

盐城市第一中学224005

摘要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学思融通",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当前生物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基于"学思融通"理念,探讨了构建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旨在为推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思融通;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实践研究

正文


引言:高中生物学科涉及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仍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基于"学思融通"理念,构建生长型课堂,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与思维发展。"学思融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构建生长型课堂,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不断成长。

一、“学思融通”视阈下构建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之一,包括生物学知识、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构建生长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生物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构建生长型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协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感受探索未知的乐趣。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潜力。构建生长型课堂,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支持,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材料,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个性化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节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教师则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学思融通”视阈下构建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当前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一些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和素材也不够新颖,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教材中往往只是简单介绍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能量问题,如化石燃料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再如,在讲授"遗传的细胞基础"时,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和素材大多来自于教科书,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免疫系统"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而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也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讲授"生物技术"时,教师往往只是介绍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没有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DNA提取实验、PCR实验等,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往往只是反映了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没有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等,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客观的评价。再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导致学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和指导,也难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实践教学薄弱,缺乏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来认识生命现象。然而,受限于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许多学校的生物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学生缺乏探究性学习的机会,难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学校往往缺乏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材料,难以开展渗透作用、主动运输等实验,导致学生难以亲身体验和理解细胞的物质交换过程。再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校往往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和指导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机会和专业的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项目。

三、“学思融通”视阈下构建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教师可以引入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如干细胞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优化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和使用,针对不同学情选择适合的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例如,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反映前沿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如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病毒检测技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伦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探究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等,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创新教学方式时,教师还应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调节各种环境因素,探究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三)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习任务、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情况。在完善评价机制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评价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水平,给予挑战和引导。

(四)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开发一些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实践项目,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等环节,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开设一些生物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动手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例如,在开展"DNA提取实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试剂的使用、废液的处理等,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定期维护和更新实验仪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结语:

构建高中生物生长型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等举措,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继续探索"学思融通"的有效路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姜永均.高中生物“定向—建模—生成”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诠释[J].中学生物学,2012,28(9):32-34.

[2]王帅.探索生物模型建构类内容在思维型课堂中的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9,10(4):65-66.

[3]吴昌勇.“生”机课堂 增速成“长”——高效生物课堂路径探究[J].文理导航,2021(5):70-70+73.

[4]吴昌勇.巧借生长课堂 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形成[J].文理导航,2020(26):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