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用
正文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也被提上日程,社会热度迅速提升。为了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许多学校都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径,主动创新教学对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科学设计多元问题,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品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独立思考能力迅速提升,能够透彻掌握和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逐步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一、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起点,以问题为核心,立足学生思维习惯、学习基础科学设置多样问题,指导学生自主迁移多元知识并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高阶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营造极具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境,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确保学生经历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自觉接受思想教化和智力开发,逐步开启智慧大门。
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讲,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尤为关键,能够为课程教学改革指明道路,提升课程教学活力及生命力。作为教师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精心设计多元问题,将集体教育和激励教育相结合,确保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设计启发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根本及核心,教师应理性分析问题的驱动作用和激励作用,精心设计契合学生认知期待且难易适中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顺利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核心目标以及基本学情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1]。比如在讲解“诚信”的基本内涵时,教师可以导入“江家良心秤”的经典案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问“江家良心秤的诚信经营行为对经营发展有哪些正面影响?”、“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呢?”等,用极具启发性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二)精心准备课程案例,鼓励学生深度学习
为了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全面应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应高度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锻炼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为目标,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难点知识,提前准备经典课程案例,将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整理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导入多元案例,全面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带领学生探索新知时,教师可以搜集真实的隐私权保护案例,讲解与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相关的案件,播放相关视频,打造可视化课堂,全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公开探讨案例。为了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教师可以抛出多元问题,如“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如果隐私权受到侵害,我们该如何维护呢?”等,用问题驱动学生理性思考、民主讨论和协作分析。最后,教师应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析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以及认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对个人的学习成果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智力水平。
(三)全面加强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知识印象
传统学练式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为了颠覆教学传统,在组织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深度分析基本案例,用案例讲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确保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首先,教师可以从提出问题、深度分析、自由讨论、客观点评着手,理顺教学思路,有机衔接多个案例分析环节,在恰当引导及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独立自主意识[2]。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甄选案例,确保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并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比如在围绕“如何做到遵纪守法”组织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选择社会热度较高的违法案例,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其次,为了确保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应避免直接给出答案,将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理性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实现透彻理解和灵活应用。最后,教师应扮演好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小组合作互动与角色扮演和案例辩论相结合,聆听学生关于案例的真实想法,确保学生能够在深入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
(四)积极组织互动讨论,注重归纳总结反思
教师可以结合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要求,严格遵循启发性和实践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起点,积极组织讨论互动活动,及时反思教学成果并归纳总结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学习风格、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确保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奥秘。在学生小组合作互助时,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点拨学生,传授知识探索方法和技巧,理顺学生思考思路,鼓励学生迅速内化知识,深入理解复杂概念[3]。其次,教师应尝试过程化教学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检测作用和激励作用,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比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过程化评价,强化考核过程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成果汇报、小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小组合作情况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最后,教师应建立持续性的反思与改进机制,将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相结合,及时总结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以及成效,结合学情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优势较为明显,能够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应深度分析基本学情,抓住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从设计启发问题着手,精心准备课程案例,深入分析案例来龙去脉并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在多措并举中提升学生认知高度,挖掘学生潜能,确保学生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唐秋莲.浅谈启发式提问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8):2.
[2]梁克勤.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J].师道:教研, 2017(7):2.
[3]陈卓,张万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灌输-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3, 27(6):1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