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解读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顾天明

渤海大学 121013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影响。该战略的核心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村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完善社会管理,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推动了资源和要素在农村的高效流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效流通。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包括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村级组织的完善,提高了农村自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然而,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机制等挑战。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生产力,生产关系。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旨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和新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确立城乡融合理念、重新定位农村发展战略,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实施乡村振兴仍面临着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机制等挑战。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和新举措,对于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了城乡融合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旨在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势互补,以促进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农村发展观念的深刻转变,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整体发展的新思路。

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对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平衡问题的深入认识。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发展差距,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关键是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城市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农村提供市场、资金、科技、经营等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农村要主动融入城市经济体系,发挥自身资源和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这种相互支持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优化。

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强调了城市与农村的相互依存和互利共赢。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可以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共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机制等问题。为确保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和优化生产关系。

二、农村发展新定位

  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战略还涵盖培育农村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机制等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新定位下的农村发展战略注重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提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包括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从而使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定位强调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化。同时,该战略还着重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民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农村的综合发展,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

  农村发展战略的新定位还强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就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的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福利保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还需关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包括建立健全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化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农村治理效能,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推进。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促进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发展,增强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和改进。

三、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优化协调,以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为目标,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化提升农业生产率。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乡村振兴要求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的生产关系。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乡村振兴要求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从而优化生产关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确保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力包括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和增收机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涉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此外,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健全的农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通过综合推进这些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四、农村发展的新举措

1. 农业现代化推进

  农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之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来优化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要求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推广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例如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和无土栽培等,可以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负担。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和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农村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核心在于培育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其中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乡村旅游是重要方向。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转变为具有加工和创造价值的产业经营者。同时,通过挖掘农村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另外,发展新型行业如农业科技服务和生态农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农村道路、供水、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农村道路的改善可以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和物流,增进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优化供水和电力设施,满足农业和农民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和教育等服务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优化交通、供水电力和通信网络,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下,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村自治水平。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自治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事务的民主决策和有效管理。此外,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出发,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和新举措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乡村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融合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自治和法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举措将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乡村振兴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转移和农民技能培训、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管理难题,以及农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机制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解决这些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挑战,但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向。通过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和要求,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梦想。

 

参考文献

[1] 李巍,张梦茜,施咏清.乡村振兴战略下返贫阻断机制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9)

[2] 王凤.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究[D].西华大学,2019

[3] 吴杰.农业经济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22(22)

[4] 戴晓霞.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种子科技,2022,40(22)

[5] 黄承伟.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研究(上)[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2(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