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灸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葫芦灸 原发性痛经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疗效
正文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热敏灸理论的葫芦养生灸灸具及灸材的改良与创新》GJJ2209710
葫芦灸疗法以中医辨证为基础,使用自然种植的葫芦作为灸具,艾灸通经活 络、温经散寒之功效切入原发性痛经的病机要点,葫芦灸良好的控温效应和较大 的施灸面积,可显著振奋机体阳气,对于原发性痛经这种功能性疾病常能发挥显 著功效。
原发性痛经( Primary Dysmenorrhea, PD), 又称功能性痛经, 是在缺乏明确 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下, 女性出现下腹部抽搐性疼痛, 甚至痛而晕厥, 属于妇 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1] 。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本 研究主要是创新运用葫芦作为灸具,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通过观察其临床疗
效, 以证明葫芦灸的优效性。
1. 中医对原发性调经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 病症通常是依据主要表现来分类的, 所以现代医学里提到的痛经, 在中医中被称作“经行腹痛 ”。中医理论将女性的子宫(或称为胞宫) 视为经行腹痛的主 要发病部位, 此外, 经行腹痛与冲任两脉及肝 、脾 、肾三脏功能紧密相关[20,21] 。导致经行 腹痛的常见原因包括偏爱冷饮 、情绪抑郁 、不规律的生活习惯 、先天性体质弱 、长期疾 病导致的身体虚弱等 。 医学文献中首次提出痛经这一现象是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 书中, 原文描述为“少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 ”。至清朝时,“痛经 ”这一专门病名才被正 式提出 。据杨翠玉[22] 的定义, 经期前的疼痛被视为实证, 这种情况通常由气血不顺 、血
液滞留 、寒邪积聚等因素导致; 相对地, 虚证则描述了经期中疼痛逐渐加重的情况, 这 多半是因为气血不足所致 。 中医将痛经分为“不荣则痛 ”的虚证和“不通则痛 ”的实证, 实证痛经可能因外感六淫 、不当的生活饮食习惯或情绪压抑 、肝脏功能失调等, 导致胞 宫气血失调 、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痛感; 另一方面, 虚证型的痛经通常是脾虚和肝肾不
足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子宫的气血供应不足, 不能充分滋润冲任脉, 从而引发了疼痛。
2.葫芦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依据
2.1 葫芦灸具的选择依据
葫芦灸是在强调艾灸得气、激发灸感、稳定灸温下应用葫芦灸具进行施灸的 中医特色新创灸法。其一,葫芦独特的外形结构使得艾温循环刺激丹田之气汇聚 之处,引火入元,培补元气,通过葫芦灸的热效应把艾叶的芳香辛透之性和火力 的温热刺激充分结合并有效维持,热透体内,以温通经脉、畅行气血、散寒止痛。 其二,热敏灸研究发现,灸感具有空间总特征,即灸感的刺激和维持需要一定面 积的灸热强度区间,从葫芦灸的操作可知,底座覆盖以神阙、关元和中极三个穴 位为中心的腹部穴区的施灸方法,恰好与此规律要求不谋而合。其三,葫芦灸施 灸体位取仰卧位,患者全程体位舒适且无落灰担忧,安全舒适,患者依从性较好。
2.2 穴区的选择依据
在中医理论中,女性的健康状况与血的质量和流动直接相关,故此女性被视 为“ 以血为本 ”。任脉, 作为女性生理功能的关键经脉, 与女性的生理状况, 包 括妊娠和月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脉不仅起源于胞宫,还被视为所有阴脉 的汇聚之处,主管着全身的阴津和血液流动。在针对痛经的中医治疗中,无论是 血虚型(虚证)还是血瘀型(实证)痛经,常常采取刺激任脉上的特定穴位,如 神阙、关元 、中极来进行治疗。神阙位于人体的脐中心,穴当元神之门户,有回 阳之功能,是体内阳气的集中地,按摩或施针于此可以调整体内的阳气,从而帮 助温暖子宫,改善寒凝引起的痛经。此外,神阙穴还关联着人体的生命活力和基 础能量, 刺激此穴能够帮助培补身体的元气, 从而缓解由气血不足引起的痛经。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三寸处,为人体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具有补 中益气、调气血、行水湿的功效,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下腹部病症,常用于 调理女性的生殖系统疾病,按摩或针灸关元穴可以增强腹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子 宫的血气调和, 缓解因气血阻滞造成的痛经 。 中极位于下腹部, 肚脐直下四寸, 是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具有调经止带、益肾兴阳的功效,主治小腹
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直接影响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通过刺激中极穴可 以调整下焦的气血,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缓解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 因此被用 来治疗痛经。
治疗 PD 时, 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艾灸策略: 一种是直接刺激任脉上的局部穴位, 如神阙、关元和中极;另一种则是结合刺激任脉上的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尤其 是三阴交穴。
现代艾灸研究指出,艾灸产生的疗效不仅与施灸的温度有关,还与覆盖的面积大 小相关。葫芦灸因其独特的形状,能够在施灸时覆盖任脉上的神阙、关元和中极 等关键穴位,有效扩大施灸面积,从而有效地整合和调动冲任二脉的功能,促进 气血和谐流动[1,2,3] 。特别是在治疗 PD 时, 葫芦灸能够达到暖宫散寒 、化瘀止痛
的效果, 对于改善痛经症状具有明显的优势。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 60 例 PD 患者, 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均符合既定
的纳入标准。
3.2 诊断标准
3.2.1 中医诊断标准
( 1)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拟定 。经期或经行前后, 出现下腹
部抽搐痛,严重时出现冷汗、头晕、恶心甚至晕厥,发作呈月经周期性; 多见于 青年未婚女性。
(2) 中医证候(寒凝血瘀证)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九版《中医妇科学》中制定的痛经诊断标准来判定中医证候(寒 凝血瘀证)。妇女在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 经行不畅 、色紫暗有 块,或周期延后、月经量少;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白, 脉沉紧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主病症: 下腹部痉挛性疼痛, 坠胀不适, 疼痛性质多为冷痛或刺痛, 拒按, 热敷能缓解。
伴随症状: 月经量减少, 经色紫黯并含有血块; 伴有腹泻 、疲劳 、 四肢冷、 畏寒等症;疼痛可能扩散至腰部、臀部和大腿,严重时可导致急躁、易怒等应激 情绪, 面色苍白 、冷汗或恶心呕吐。
舌脉状况: 舌色偏紫或有瘀斑 、瘀点, 舌苔白, 脉沉紧或涩。
诊断时需要观察主要症状, 并结合两项或以上的伴随症状和舌脉特征
3.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5]第九版的指导, 妇女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 出现周期 性的下腹部疼痛, 伴随腰酸等不适症状, 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时, 可以诊断为 PD。
主要症状:在经期或经前出现下腹部的疼痛,疼痛部位特别是在耻骨弓区域。 疼痛多表现为抽搐感、绞痛或钝痛,持续 2 到 3 天。疼痛部位有时会扩散到腰部、 尾骨区或大腿,严重情况下可伴有腹泻、呕吐、冷汗甚至昏厥 。同时,还可有月 经量减少 、色紫黯有瘀血块。
辅助检查:确诊时需确认通过妇科检查,患者的生殖器官无明显的器质性病
变, 同时考虑月经流量 、颜色和血块情况。
3.3 纳入标准
参与研究的患者需符合以下所有纳入标准:
(1) 同时符合中医和西医关于 PD 的诊断标准。 (2) 年龄范围在 16 岁到 25 岁之间。
(3)在开始研究的前一个月经周期中未接受过其他的艾灸治疗, 并且在治疗开
始前 14 天内未服用任何止痛药 、镇静药或激素类药物。
3.4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一项的患者不予进入研究:
(1) 患有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脑血管 、肝脏 、 肾脏或造血系统疾病, 或精神疾病 的患者。
(2) 不适合进行艾灸治疗的其他疾病患者。
(3) 同时接受其他疗法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3.5 剔除 、脱落 、终止标准
在研究中剔除 、脱落或终止的标准包括:
(1) 依从性差, 不按照研究要求参与试验的患者将被剔除。
(2) 未能完成试验 、 自行退出或失联的患者, 或在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其 他疾病的患者将被视为脱落。脱落的原因需记录并保存,脱落病例将不被包括在
最终统计中。
(3) 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反应, 使患者不宜继续参与, 则应 终止其参与。
3.6 痛经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 。治愈: 腹痛及其他相关症状完全消 失,连续三个月经周期无复发,疼痛评分回归至 0 分;显效:疼痛轻微,持续时 间少于一天, 中医症状评分小于 3 分,疗效指数在 70%至 90%之间;有效:疼痛 可控, 持续时间为一至两天, 中医症状评分在 3 至 5 分之间, 疗效指数在 30% 至 70%之间; 无效: 疼痛剧烈且难以忍受, 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 有效=治愈+ 显效+有效。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1) 治疗疗组
选穴:穴位的选择依据中医辨证,选以神阙、关元 、中极 3 个穴位为中心的 穴区。施灸操作:每次施灸 40 分钟, 治疗频次为每次月经周期结束后的第 3 天 开始治疗, 每日 1 次, 连续 10 天, 以 3 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2)对照组
选穴:神阙。施灸操作: 嘱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将艾 条充分燃烧后, 距皮肤上方 2-3 cm 左右, 对准神阙穴悬灸, 温度以患者有温热 感而不灼烫为宜, 灸至 40 分钟后, 治疗结束 。治疗频次为每次月经周期结束后 的第 3 天开始治疗, 每日 1 次, 连续 10 天, 以 3 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4.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利用VAS 评分 、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评分 、传统中医症状评
分和心理应激水平评分等系统进行评分。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疗程前后心理压力缓解程度比较
表 3-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差异
Table 3-1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st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组别 | 例数(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实验组 | 30 | 10.57 | 2.78* |
对照组 | 30 | 10.82 | 4.99*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2 两组患者疗程前后 VAS 和 COX 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表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M(P25, P75)]
Table 3-2 Comparison of menstrual pain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M(P25, P75)]
组别 | 例数(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实验组 | 30 | 6.50( 6.00, 7.00) | 2.00( 2.00, 3.00) * |
对照组 | 30 | 6.00( 5.00, 7.00) | 2.00( 2.00, 3.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3 两组患者治疗后 COX 经痛症状强度及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表 3-3-1 和表 3-3-2)。
-
表 3-3-1 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持续时间差异(x±s)
Table 3-3-1 Differences in the duration of dysmenorrhea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x ±s)
组别 | 例数(n) | 治疗前 COX 痛经症状 持续时间(min) | 治疗后 COX 痛经症状 持续时间(min) |
实验组 | 30 | 15.57 ± 1.43 | 3.37 ± 1.56 * |
对照组 | 30 | 15.00 ± 1.33 | 7.35 ± 1.73 *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表 3-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严重程度总分比较 (x±s)
Table 3-3-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scores for the severity of dysmenorrhea between
-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x ±s)
组别 | 例数(n) | 治疗前 CMSS 严重程度总分 | 治疗后 CMSS 严重程度总分 | |||||||
实验组 | 30 | 11 ± 1.5 | 4.33 ± 1.45 *# | |||||||
对照组 | 30 | 10 ± 1.49 | 7.66 ± 1.51 * |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5.4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表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Table 3-4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 ||||||||||
组别 | 例数(n) | 完全治愈 | 显著效果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
实验组 | 30 | 14( 46.7) | 14(46.7) | 2 | (6.7) | 0 | (0.0) | 30(100) | ||
对照组 | 30 | 8( 26.7) | 15(50.0) | 5 | (16.7) | 2 | (6.7) | 28(93.3)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痛经 ”“经行腹痛 ”的范畴 。 中医理论将女性的子宫 (或称为胞宫)视为经行腹痛的主要发病部位,此外,经行腹痛与冲任两脉及肝、 脾、肾三脏功能紧密相关[3,4]。医学文献中首次提出痛经这一现象是在张仲景的《金 匮要略》一书中, 原文描述为“少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 ”。中医将痛经的病机主 要分为“不荣则痛 ”的虚证和“不通则痛 ”的实证。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是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验证的原则。灸疗拥有温散寒 邪、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回阳救逆、消瘀散结及预防疾病和保健身体的多重功 效。在治疗 PD 方面, 艾灸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治疗方法, 因其简单易行 、效 果显著且副作用小而广受推崇。在本项研究中,接受治疗的两个患者组别在治疗 后, 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疼痛持续时间都有显著减少( P<0.05)。具体来讲,
经过葫芦灸治疗的患者, 其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普通悬灸组的患者 (P<0.05)。这一结果说明葫芦灸在缓解痛经和改善相关症状方面显示出了显著 的优效性。
6.结论
对原发性痛经应用葫芦灸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有效的降低痛经的疼 痛程度并缩短疼痛时间。它通过产生的艾草热量刺激身体的穴位或特定区域,振 奋机体阳气,进而调整和恢复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患者痛经期间心 理压力也有效降低,证实了葫芦灸治疗原发性痛经这类功能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确 切,此法将为临床此类研究和治疗提供新途径、新方法,其方便实用、安全有效, 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 媛 . 中 医 外 治 法 针 灸 治 疗 经 行 腹 痛 的 临 床 效 果 分 析 [J]. 按 摩 与 康 复 医 学 . 2018;9:16-17.
[2] 杜巧娣,热娜,宋小磊.穴位贴敷命门穴结合艾灸八髎穴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及 护理措施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2;9:102-104.
[3] 蒋璐雨 , 涂雯 , 吴江森 . 中医艾灸护理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 2021;28:32-3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4.
[5]乐杰.妇产科学,第 7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6]刘晓歌 , 朱垚 , 陆明 . 基于关联规则的痛经中医医案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0;44:642-648.
[7] 范 媛 . 中 医 外 治 法 针 灸 治 疗 经 行 腹 痛 的 临 床 效 果 分 析 [J]. 按 摩 与 康 复 医 学 . 2018;9: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