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管道安装施工技术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辛钧启

江西省三余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

本文针对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管道安装施工,深入分析管道系统的分类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给排水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概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现代管道安装的技术方法,尤其是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的创新,针对提高施工效率和保障建筑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同时,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被纳入研究视野,指出施工质量标准、检验流程的优化以及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防控对于工程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最终,该文总结了管道安装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为提升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工程管理

正文


一、引言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管道安装施工技术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延长管道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涉及管道材料的选择、管道布置、施工工艺以及连接和固定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常用材料包括PVCPE、铸铁和不锈钢,需根据管道的使用性质和施工环境进行合理选择。比如, PVC管适合于低压供水和排水系统,而不锈钢管则多用于需抗腐蚀或高压环境的地方。

二、建筑给排水概述

2.1 管道系统分类与作用

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管道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消防管道和雨水排放管道。给水管道负责将自来水从水源输送至建筑内部,常用材料有PVC、镀锌钢管和不锈钢管。给水管道的直径根据建筑规模与用水量确定,一般住宅区为20-50mm,商业建筑可达75-150mm

排水管道用于收集和排放污水和废水,分为内部排水管和外部排水管。内部排水管直径通常为50-100mm,外部雨水和废水管道直径常选择为100-300mm,以适应不同流量需求。排水管道材料主要有PVCPE和混凝土管,选择时需考虑流体特性与环境因素。

消防管道系统用于保障火灾时的供水能力,分为室内和室外消防管道。其中,室内消火栓管道标准直径为100mm,喷淋系统管道直径一般为25-80mm,外部消防管道则应根据最远喷头位置和用水量选型,常常采用150mm以上的直径。消防管道的材料多为镀锌钢管和不锈钢管,以此提高强度与耐腐蚀性。

雨水排放系统应有效收集和处置降水,减少城市内涝风险。雨水管道一般直径有100mm150mm200mm,不同坡度下,雨水管道每100米的坡度应保持在2-5‰,以确保有效排水。同时,雨水管道的材料通常为PVCHDPE,以保证良好的耐久性和防渗漏能力。

不同管道系统的选型与设计需遵循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截断与安装,确保管道连接紧密,避免因松动导致的泄漏。管道系统的作用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与使用寿命。合理搭建与维护管道系统,能大幅提升供水、排水与消防的效率,保障居住及商业环境的安全。

2.2 给排水工程常见问题

给排水工程中常见问题包括管道漏水、堵塞、施工材料不合格,以及管道布置不合理等。管道漏水主要来源于接头密封不当和材料老化。为了确保密封效果,施工时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密封材料,并定期检查接头处是否有渗漏现象。对于泄漏检测,建议采用气压检测或水压检测,气压检测多控制在0.1MPa,水压检测多为1.5倍于工作压力且不低于0.6MPa,检测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堵塞现象主要由异物沉积或管道截面不当引起,设计时需遵循水流速度要求,排水管道应确保流速不低于0.7 m/s,不宜超过3 m/s以免产生水锤现象。施工过程中需定期用水冲洗并检查管道是否有沉积物,特别是较长的直管段和转弯处,更应设置检修口,方便清理。

施工材料的合格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PVCPE等塑料管道应符合GB/T 10002GB/T 13663等相关标准,必须具备合格证书,规格应统一,防止因材质不匹配导致的失效。在设备安装中,选择泵时需考虑扬程、流量,应根据房屋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常用排水泵扬程在5-30m,流量500-3000L/h不等。

管道布置方面,应合理规划,避免过多的转弯和接头,使排水更为顺畅。特别注意室内外排水管道的接口处,要求设置沉降缝,避免因振动或沉降造成的位移。水平管道应保持适当的坡度,一般设定在1%-3%即可,确保排水畅通。对于楼层之间的排水,合理选择管径,立管一般常用的口径为100mm,而支管则为50mm

最后,做好给排水工程的验收工作,验收时应对管道的压力试验、流量测试及卫生设施的功能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系统运行良好,避免日后因隐患导致的故障与损失。

三、管道安装施工技术

3.1 现代管道施工方法

现代管道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具体应用需根据工程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

1机械化施工:通过引入各种机械设备,如管道铺设机、焊接机、激光定位仪等,提高施工效率与精度。应用范围包括埋地管道和建筑内部管道。常见的埋地管道施工机具包括挖掘机、自走式管道牵引设备,铺设速度可达80-100/小时。

2焊接技术:常用于金属管道的连接,主要有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电弧焊适用于直径50mm1000mm的管道,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应不低于母材的70%。对塑料管道的连接,多采用热熔焊或电熔焊,连接强度需满足ISO 4427标准。

3管道道口成型:采用预制件或现场浇筑进行管道道口成型,常见方法包括顶管法、喷射混凝土法和微型隧道施工。顶管法适合非开挖施工,适用于直径600mm3000mm的管道,施工期间需保证周围地下水位,无泥浆渗透现象。微型隧道施工利用小型掘进机,可在城市密集区域实现精准施工,不影响地面交通。

采用现代管道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确保管道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安全。

3.2 施工现场管理与技术措施

施工现场管理是确保管道安装质量与效率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和合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成本和缩短工期。施工现场应实现网格化管理,划分明确的施工区域,确保人员、设备与材料分开管理,避免交叉作业,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路径、固定方式、连接方式以及材料选用。对不同类型管道(如PVCPE、钢管等)应具备不同的安装技术要求,例如,PVC管应在低温环境中采取预热措施,确保管道在安装时不出现脆裂。

技术措施方面,宜采用数控激光测量仪器进行管道定位,保证管道轴线的准确性,误差控制在±5mm之内。管道支架安装时,应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布置,通常支架间距不少于2.5米,且应符合承载能力要求,标准管道支架应具备承载量不低于500kg的能力。

对于焊接和连接工艺,应采取预热、热处理等措施以提高接头的质量,焊接时温度应控制在300℃以上,并进行必要的焊缝探伤,确保无缺陷。连接头及阀门安装时,需严格检查密封性,采用扭矩扳手对法兰螺栓进行检测,扭矩值应确保在设计规范要求范围内。

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实时监测进度与设备状态,确保信息透明和及时沟通。此外,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安排进度计划调整和问题协商,确保各工序顺畅衔接,减少工期延误。

材料管理同样重要,施工前需对施工材料进行入库检查,确保所用材料与设计一致,并符合质量标准,材料存放应整齐有序,避免交叉污染。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应做到实时记录,合理控制在3%-5%之间。

监理单位应全程参与施工过程,及时对施工质量、进度与安全进行监督,确保施工环节符合已批准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规范,允许调整方案的同时,需保证任何变更都经过审批程序。同时,要求施工单位保存完整的施工日志,并记录关键的施工数据,以备售后验收时使用。

通过以上管理与技术措施的实施,使得管道安装施工更加科学、高效、安全,尽可能地降低了由于管理及技术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和资源浪费。

四、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

4.1 施工质量标准与检验

施工质量标准应遵循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11)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管道安装过程中,应对管道材料、连接方式、支撑与固定等实施严格检查。

管道材料应符合设计及材料规范要求。例如,PVC管道应符合GB 3680的耐压标准,且无明显划伤和变形;钢管应符合GB/T 3091的质检规定,表面应无锈蚀和油污。连接方式中,热熔焊接的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00℃至260℃,焊接后需检查焊缝外观,确保无裂纹、气泡和夹渣。

支撑与固定方面,管道间距应参照GB 50015的规定,钢管支撑间距不应超过4.5米,PVC管道不应超过3米,支撑点应设置在管道的直段上,避免在弯头部位。每个支撑点的安装应确保水平,避免管道因自重下垂导致的变形或破损。

施工过程中,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设立质量检验小组,施工完毕后进行分项验收。主要检验内容包括管道系统的气密性和水压试验。气密性检验应按GB 50268的要求进行,试验压力应不低于工作压力的1.5倍,检验持续时间为30分钟,压力不应下降;水压试验则需将管道充水至工作压力的1.5倍,保持水压30分钟,观察无漏水或渗漏现象。

在施工现场,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增强其质量意识和问题反馈能力。每一关键节点结束后,需出具检验记录,确保记录完整、规范,便于后续质检和隐蔽工程检查。对于发现的不合格项,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进行复检。

完善的质检流程应结合图纸与现场实际,使用专业检测仪器,如水平仪、管道封堵试验工具等。在检验阶段,确保所有施工过程及结果都可追溯,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数据,持续改进施工工艺与管理措施。

4.2 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是确保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和危害分析与可行性研究(HAZOP)。对于管道安装,主要风险涉及管道泄漏、压力过高、施工人员误操作等。

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时,应依据既定标准,如GB 5007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及相应的行业规范,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后果的严重性。通常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低、中、较高和高,分别对应措施的优先级和处理方式。对于高风险项目,如高压管道安装,要求使用专用设备进行工艺验证,确保管道材料、焊接工艺及接头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非破坏性检测(NDT)手段确认。

采用量化指标,控制风险可通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风险防控的基础,建议采取分级培训方式,确保每位施工人员均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并持证上岗。施工期间,需对安全防护用品做到严格检查,确保个人防护装备(PPE)符合国家标准,如安全帽、护目镜及手套等。

施工方案制定时,必须重视作业环境与设备的安全性,冲洗杂质,确保管道内清洁,无污染物及杂物,安装压力表监测设备,定时检测管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压力,避免因压力异常引发事故。采用实时监测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动态跟踪管道状态,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制订特定应对方案,通过演练检验其可行性。企业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针对泄漏、火灾、触电等事故制定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应急流程和使用灭火器、急救包等设备。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给排水工程管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做到防控并重、落实安全责任,形成长期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五、结论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管道安装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各工序必须精确,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有效运行。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才能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给排水工程。

 

参考文献

[1] 邱志鹏.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管道安装施工技术[J].砖瓦世界,2022

[2] 刘敏.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管道安装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

[3] 卢晓光.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20

[4] 李忠诫.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探究[J].城镇建设,2019

[5] 赵晨阳.关于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J].装饰装修天地,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