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佳瑞 白晨曦

临沂大学商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具体事例,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下人才发展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农村人才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涵盖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多个方面,每一个领域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下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农业科技人才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一些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农业科技人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经营管理人才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一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此外,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引导乡村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提升乡村治理有效

1. 专业人才促进乡村民主法治建设

乡村治理需要有法律、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参与。他们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推动乡村民主法治建设。例如,一些律师志愿者深入乡村,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问题。同时,专业管理人才还可以协助乡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提高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的作用,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加强村务公开,提高乡村治理的透明度。通过建立村务公开栏、网络平台等方式,及时公开村务信息,接受村民的监督。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3.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引导村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建立乡村法律服务站,配备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乡村道德激励机制,对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村民的道德自觉。

4.乡村干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乡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如今,各地通过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例如,一些地方组织乡村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班,学习乡村振兴政策、农村基层治理等知识,提升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一些优秀的乡村干部还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如“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发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乡村乡风文明 

1. 文化人才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人才可以挖掘和整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作品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一些民间艺人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不仅为乡村文化增添了魅力,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同时,文化人才还可以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2. 教育人才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教育人才可以通过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培养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型农民。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孩子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些支教老师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偏远山区支教,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知识,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同时,一些地方还通过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改善乡村教育条件等方式,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1. 环保人才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环保人才可以指导乡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环保技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环保专家深入乡村,为农民提供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环保人才还可以参与乡村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如河流治理、土壤修复等,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2. 乡村规划人才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规划人才可以根据乡村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如今,各地越来越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聘请专业的乡村规划师为乡村进行规划设计。例如,一些乡村规划师结合当地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打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乡村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

1.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外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才流向城市。一方面,乡村的年轻一代往往把到城市发展作为首要选择,他们认为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以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为例,许多年轻人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家乡。另一方面,一些有技能、有经验的乡村人才也被城市的优厚待遇所吸引而离开。比如,乡村的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纷纷流向城市,导致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更加匮乏。

2. 乡村发展机会有限难以留住人才

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才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例如,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道路崎岖不平,网络信号不稳定,给人才的出行和信息交流带来很大不便。发展空间有限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城市的企业众多,行业门类齐全,人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生活环境较差乡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生活单调,难以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同时,乡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降低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规模小、效益低,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同时,乡村的创业环境也相对较差,缺乏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使得一些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望而却步。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1. 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文化旅游、环保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在乡村严重短缺。例如,一些乡村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质量不高;一些乡村缺乏文化旅游人才,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2. 人才年龄结构老化

乡村现有的人才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占比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中老年人逐渐退出劳动岗位,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回到乡村,将导致乡村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1. 教育资源短缺

乡村的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许多乡村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这使得乡村学生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2. 培训机制不健全

乡村针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往往存在内容单一、形式陈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培训内容多集中在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上,而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培训较少。同时,培训方式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培训效果不佳。

3. 人才评价体系缺失

乡村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衡量人才的价值和贡献。这使得乡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四)人才发展环境不佳

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对乡村人才的创业扶持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导致政策难以落地。

2. 社会氛围不浓:乡村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在一些乡村,人们仍然存在“重农轻商”“重体力劳动轻脑力劳动”等传统观念,对人才的价值认识不足。

3. 权益保障不完善:乡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例如,一些乡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拖欠人才的工资,或者不按规定为人才缴纳社会保险,这给乡村人才带来了很大的后顾之忧。

四、乡村振兴下人才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人才吸引

1.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乡村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水平,改善乡村生活质量,吸引人才回流。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乡村环境,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养老,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回到乡村创业就业。

2.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一些地方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场地租赁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3. 加强乡村宣传展示乡村魅力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乡村的宣传,展示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魅力,提高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关注乡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优化人才结构

1.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加大对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文化旅游、环保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定向培养乡村急需的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工作。例如,一些地方与农业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2. 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

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发挥他们熟悉乡村情况、热爱乡村的优势。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地方组织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 推动人才交流与合作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可以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开展人才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例如,一些地方组织乡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他们的乡村治理经验;一些乡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1. 整合乡村教育资源

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可以通过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为乡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乡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例如,一些地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乡村振兴职业学院,为乡村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一些农业高校与乡村企业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1. 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加大对乡村的投入,改善乡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可以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例如,一些地方为乡村人才提供免费住房、交通补贴等福利,吸引他们到乡村工作。

2. 提高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

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可以通过提高工资收入、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让乡村人才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宣传和表彰,树立乡村人才的榜样,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例如,一些地方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奖,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结论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人才吸引、优化人才结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通讯作者:白晨曦,女,临沂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佳瑞,女。本科在读,专业:会计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