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
正文
引言: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更为动态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问题式教学法,特别是“图·境·理”方法,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而发展起来,通过图示化的教学手段、真实情境的模拟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方法,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1.“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1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地理空间的布局和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图不仅展示了地理信息的二维表现,还通过图例、符号和比例尺等工具,帮助学生解读复杂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主动探索地图上的信息,逐步提高对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地图上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的空间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位置、距离和方向等基本概念,地图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升学生在面对实际地理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地图阅读和分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1]。
1.2借助真实地理环境创设增强学生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感知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在于通过借助真实地理环境的创设,显著增强学生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感知,模拟真实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或仿真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通过实地考察、地理情境模拟或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变化、气候条件以及人文活动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还使学生对人文地理中的社会经济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直观感知能力,这种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地理学习和生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3结合地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分析地理图示和实际情境,能够将区域环境的变化与地理学原理,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还促使学生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机制,研究不同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学生能够理解为何某些地区会经历频繁的地震或干旱,而这些现象如何与全球气候变化或地质活动相关联,使学生能够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升学生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全面认识。
1.4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原理,培养分析和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特别体现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通过设立具体的地理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地理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能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解读以及理论的应用,逐步掌握问题的本质,并形成科学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效地应对各种地理挑战。通过“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学生不仅提升了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也增强了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2.初中地理“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2.1在模拟地理环境中设置情境问题,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在模拟地理环境中设置情境问题,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沉浸式学习,结合了地理图示、实际环境情境和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还能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应用和整合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有效性,情境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3]。
在初中地理《气温的分布》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设计一个模拟的气温分布情境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虚拟的地理环境模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数据,并设置具体的情境问题,如“假设你是一位气象学家,需要为某个国家制定全年气候策略。请根据给定的气温分布图,分析该国家不同区域的气温变化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气温分布图、地理位置及气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探究具体问题,如“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太阳辐射的角度变化等,来解释气温分布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数据、绘制图示、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解答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气温分布原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2结合地理原理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成因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通过结合地理原理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地理现象的成因,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设定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现象的成因,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成因,教师可以呈现一组海陆变迁的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展示地球表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教师可以展示古大陆潘吉亚的形成和分裂,以及现今的大陆位置变化。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表面的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迁?这些变化与地球内部的哪些地理原理有关?”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具体的问题,例如:“大陆漂移理论如何解释各大洲的分布变化?”“板块构造运动如何影响海陆变迁?”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海陆变迁的成因,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地质资料、绘制板块运动图、查阅相关地理数据等方式,探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4]。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根据启发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地质原理如何影响海洋的扩张和大陆的分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复杂过程,还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从而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掌握,这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地图与环境数据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内外的地理差异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结合了地理图示和实际环境数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信息,揭示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点和差异。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空间信息,而环境数据则展示了实际的地理现象,二者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这种综合分析,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能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特征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区域内外地理差异的影响。教师可以首先展示一系列地图,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示,及不同经纬度的气候和昼夜变化图。例如,可以展示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的气温分布图、昼夜长短图以及季节变化图。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赤道地区的昼夜几乎相等,而极地地区则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分析任务。例如,让学生比较赤道和极地的气温变化,并分析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如何影响不同纬度的气候,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要求学生分析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对这些区域气候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气候图表、分析数据趋势等方式,理解地球运动如何造成区域内外的地理差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还能通过实际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日照变化,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空间分析能力。
2.4利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结合地理环境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设定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结合起来,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结合地理环境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对某个沿海城市会产生什么影响?你作为该城市的地理规划师,如何制定应对措施?”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陆地和海洋的知识,分析海平面上升对城市的具体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地图和数据,如海平面变化趋势图、沿海城市的地形图以及气候变化数据等。学生需要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例如土地淹没、海水入侵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如海洋环流、气候模式等,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建设防洪设施、规划海岸线保护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探讨,利用提供的数据和地图绘制预测图,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能够深入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关系,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结语:
“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为初中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将图示、实际情境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继续探索和优化这一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环境,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图·境·理”问题式教学法有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周晴晴.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3):71-72.
[2]胡锦秀. 浅析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 (02): 69-71.
[3]胡叶华. 简析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 (27): 107-108.
[4]李永璞. 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界, 2021, (29): 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