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文化传承;实践应用
正文
引言:
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核心素养的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与新课标要求不相符的现状和问题。
1. 文化自信培养的忽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未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导致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缺乏坚定信心。
2. 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他们的语感和语言经验发展不足。学生缺乏足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
3. 思维能力培养不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文本的标准化解读,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多元解读。
4. 审美情趣培养缺失: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语文学习来体验语言的美、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从而影响了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5. 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6.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7.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不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分析其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古代战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诸葛亮、周瑜、士兵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想法和行动,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
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模拟草船借箭的过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如纸船、箭等,让学生模拟诸葛亮如何巧妙地借到箭。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策略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价值观。例如,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让他们查找关于三国时期的其他故事,或者阅读关于诸葛亮的其他作品。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草船借箭》的感想或者续写故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使用生动的语言等。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进步,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完成的作业,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还能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文化认同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思考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思考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探讨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文本的论据和论证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如历史、艺术、哲学等,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考力。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感受诗词的美学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创造性写作和文学创作,如编写故事和创作诗歌,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类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到文化的魅力,通过自我表达发掘内在的情感与思想。此外,这种创作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表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深层价值,并在创作中实现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通过深入理解文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跨学科资源以及鼓励创造性写作等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思考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注重情境性和经验性,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荷塘的观察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对荷塘的描写,感受作者对荷塘美景的赞美之情。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内的荷塘,让学生亲身体验荷塘的自然美。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荷塘的色彩、形状、气味等细节,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可以利用荷塘观察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记录他们在荷塘所见所感。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日记的内容将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荷塘主题的宣传海报。在海报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排版、文字表达等语文知识,发挥创意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荷塘的自然美景与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结合,通过海报设计体验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文学欣赏活动,精选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经典供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并分享感受,学生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这一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诗歌或短篇故事,表达对荷塘的感受。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有效运用修辞技巧、构建故事结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技巧。为了使学习更加多元和有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播放荷塘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这种跨媒介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学习趣味,也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中形成综合的审美观。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设计与荷塘相关的实践项目,如“荷塘文化节”。通过参与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学生不仅能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趣和组织能力。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本文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高段教材的教学现状分析,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文化传承、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我们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互动、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陈晨,刘晓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23, 42(3): 56-62.
[2] 周杰,吴晓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 41(10): 33-39.
[3] 李娜,张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21, (7): 45-50.
[4] 赵刚,孙丽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 38(4): 6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