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为视角创新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文化传承;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情境教学;读写结合;文化认同
正文
引言
文化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古诗文、历史故事等内容,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课堂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帮助他们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传授文化知识,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诗词朗诵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一、细化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字词赏析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选择文中的“异”字进行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
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范仲淹写道:“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面上,“异”字的含义是“不同”,但其背后蕴含了更为深刻的思想。范仲淹通过这个“异”字表达了古仁人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范仲淹期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不因个人得失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心态,体现出“古仁人之心”与“常人”的不同之处。范仲淹不仅是在劝慰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同时也在勉励自己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和的心态,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忧国忧民,心怀大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讨“异”字的深层含义。例如,范仲淹提到的“异”不仅仅是对古仁人和普通人态度的区分,还反映了他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高要求。通过对“异”字的剖析,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范仲淹希望滕子京也能摆脱世俗纷扰,以乐观、超脱的态度面对现实。这样的解读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范仲淹所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解释“异”字的造字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字的理解。在古代汉字的造字法中,“异”字是会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字形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头上戴着异物,象征着“不同”或“特殊”的状态。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字形入手,了解古代文字的造字规律,并将其与文章中的思想相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从语言角度感受到字词的独特表达力,还能理解范仲淹借用“异”字所传递的深刻思想。
当学生理解了“异”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他们会意识到,范仲淹的胸襟远远超越了个人境遇的得失,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疾苦。这种通过字词赏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从语言学习的细节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从而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诗文背景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李白在离开故土时的复杂情感。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李白渡船过荆门的背景,描述其所处的环境,如江水浩荡、山川连绵的景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荆门的实际地理位置和历史画面,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李白渡船时所见到的壮美山河。这种场景模拟不仅让学生对李白当时所处的情境有了直观的了解,还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远离家乡、奔赴人生理想的复杂心情。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音乐或图片,进一步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李白,站在船头,目送故土逐渐远去,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却又因对未来充满希望而激动不已。这样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旅途的向往。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是增强学生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写作实践将学生的文化认知转化为创造性的表达。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随堂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运用在实际的写作中。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通过写作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型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滕子京的身份,写一封信给范仲淹,讲述自己重建岳阳楼的感受。这种写作练习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岳阳楼记》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还能让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的复杂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表达滕子京在政治失意后,通过重建岳阳楼重新振作的情感,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并在写作中进一步内化这些文化思想。教师还可以通过仿写古诗文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让他们尝试运用学到的古诗词技巧,如平仄、押韵、意象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种仿写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还能让他们在创作中深刻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文化意蕴。
四、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设计
本土文化资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将本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将地方特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例如,在教授鲁迅的《社戏》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民俗活动,将鲁迅所写的“社戏”与学生生活中的类似文化现象相对比。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当地节日中的一些民俗活动,如庙会、戏曲表演、皮影戏等,并让学生分享个人的参与体验。通过播放本地传统戏曲的片段,如秦腔、粤剧或地方特色皮影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节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探讨这些民俗活动与《社戏》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文化传承的意义,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遗址、博物馆,或者让学生参与本土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节日中的舞狮、赛龙舟、剪纸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感受活生生的文化脉动,还能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历史遗迹,并让他们撰写参观报告或文化随笔,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文化传承融入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在学生心中植入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通过创新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感知紧密结合。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传承将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林朝晖.以文化传承为视角创新初中语文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3):34-35
[2]王倩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环球慈善,2024(8):0160-0162
[3]陶富德.以文化传承为视角创新初中语文教学[J].青海教育,2024(4):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