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要点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婷婷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小学 256200

摘要

本研究探讨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小学班级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传统教师主导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自主参与型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重点讨论转变管理理念、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利用信息化平台以及建立班级干部体系等策略。学生自主参与型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班级凝聚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


关键词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凝聚力;

正文


引言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育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决策、管理和评价权,促进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的提升。这一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管理负担,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自律性。同时,学生通过参与班级事务,提升了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的双赢局面。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在许多学校广泛使用。这种模式过度依赖教师的权威,教师在班级事务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感,无法真正体验到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作用。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还削弱了他们对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导致班级氛围和管理效果不理想。传统管理方式的僵化与老化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日益多样化,单一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传统管理模式下,班级管理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班级凝聚力弱化的问题。

)自主管理能力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自主管理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很好地完成自我管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则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依赖教师的监督来完成任务。这种能力差异使得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无法在集体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班级整体管理的有效性。

二、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点

(一)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在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中,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班主任需要从传统的权威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树立服务型管理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营造民主与协作的管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还能通过自主参与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为班级管理创造更加和谐的氛围。

(二)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果

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是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轮岗制度和班级干部选举,班主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每个学生在轮流承担管理任务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管理的责任与挑战,从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应从教师一人主导的模式向全员参与模式转变。每个学生都应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为班级整体的有序运行贡献力量。这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

三、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规则制定

在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时,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民主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同感,还能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在学期初召开班级讨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自己对班规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清晰理解每一项规则的制定背景和目的,这种理解会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

例如,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堂纪律”和“卫生保持”等问题。让学生亲自提出如何保持安静学习、如何合理分配卫生清洁任务等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当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建议的利弊,最终由全班同学共同决定合理的班规条款。这样的民主参与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还能使他们明白规则的制定并非单方面的强制,而是集体讨论和共同决定的结果。

学生自主制定的班规往往更贴近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在讨论中还可以预设违反班规的后果,从而进一步提升规则的约束力。例如,如果学生共同决定不准带零食进入教室,那么当有人违反这一规定时,其它同学也会更加积极地提醒和纠正。这种规则执行的集体性有助于提高班级纪律,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二)强化学生自律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对于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中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和心理引导,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管理者,班主任的行为和态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首先需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表现出自律和责任感。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准时到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行为,向学生传递自律的重要性。

班主任还应通过树立正面的学生榜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让自律性强的学生担当班干部,或在班级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这些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能让其他同学看到自律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班主任可以让自律性较强的学生负责班级纪律管理,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其他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

除了榜样作用,班主任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律中的挑战。不同学生在自律能力上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自信或外部压力而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或班级讨论,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例如,对于在自律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从小目标入手,逐步引导他们设定可达成的任务,如按时完成作业或每天维持整洁的学习环境。每当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创建智能化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智能化管理模式已成为趋势。借助这些技术手段,班主任可以更高效地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和日常事务管理。通过智能化平台,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完成任务分配、学习资源分享等工作,管理效率得以提升,班级管理也更加透明化。

(四)设立班级干部体系,培养学生领导能力

建立合理的班级干部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十分关键。班级干部的选拔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民主选举和轮岗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管理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发挥其优势,也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管理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决策权和管理责任,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班级管理的效率,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实施这一模式仍面临着个别学生自律能力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挑战。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探索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推动班级管理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国.“双减”背景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究[J].华夏教师,2023(35):24-26

[2]蔡汉贞.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要点探究[J].成才之路,2024(6):137-140

[3]艾继静.学会“放权”——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探究[J].学苑教育,2023(3):7-811

[4]江丽珍.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有效性策略探究[J].师道(教研),2019,0(12):201-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