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融合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与语文教学中引入德育元素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广栋

济南市律师南山希望小学250113

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与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充分融入德育元素,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跨文化融合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帮助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的同时,理解和吸收不同文化中的德育精髓。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德育元素引入小学数学与语文教学中,形成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综合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教学;小学数学;语文教学;德语元素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现代教育开始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与语文作为核心课程,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授,更承载着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跨文化融合教学策略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通过引入德育元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

一、在小学数学与语文教学中引入德育元素的意义

从知识和品德培养的结合来看,传统的学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传递型的,而忽视了品德教育。通过在小学数学与语文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教师能够在传授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强调诚信和责任感,促使学生领悟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同时,思考诚实与准确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仅从数学中学到了解题技巧,还自觉地意识到这些技巧背后一贯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讲求诚信、准确和公正的重要性[1]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深入接触到丰富的人文思维和文化本质,教师通过挑选蕴含伦理内涵的文学篇章,指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与角色经历,去感知并领悟社会道德与情感的本质构造,经典文学作品,涵盖国内外,其伦理道德的冲突与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基本价值——善恶、美丑、正义与邪恶——的重要途径。参与各类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及文本解读的技巧,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他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敬重之情,学生通过撰写文章或进行口头阐述,得以深入反思社会问题,内化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此种教育方法协助未成年人,在将来遭遇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情境与伦理困境时,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与评估。

二、在小学数学与语文教学中引入德育元素的策略

(一)通过问题解决培养诚信与责任感

在数学领域教育活动中,运用与学生日常经验紧密相连的实例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且通过解题的过程,培育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知。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问题:“学校食堂为午餐准备了不同数量的苹果和橙子。如果每位学生需要领取一定数量的水果,而最终剩余数量需要准确上报给管理员,该如何合理分配?”这一实际问题场景促使学习者进行细致且精确的数学运算,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重视诚信原则,以防记录的水果数量与实际不符,借助现实情境的模拟,学生们在计算和决策制定环节深刻认识到诚信与精确的必要性[2]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分解任务以促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互助协作,此方法深化了他们对团队分工与协作意义的认知,若干班级单元划分为不同协作团队,各个团队承担解决一系列繁杂数学问题的任务,随后整合各团队之劳作成果,共同创制出一本专属的数学出版物,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须对所完成的计算结果承担个人责任,若小组中某一成员出现差错,则将波及整个团队的工作成效,合作模式隐性地向学生灌输了一项重要教训,即需对其个人行为承担责任,并且需持续地对他人成果保持敬意。

在求解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应当安排一个用于深思与交流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探讨计算错误时的纠正必要,以及在团队协作中察觉他人错误时的应对策略,进而促使学生深入反思诚实的价值,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比如考试的不正当行为或作业的剽窃,引导学生反思这些行为潜在的后果,通过互动式的讨论,辅助学生领悟到在学术及日常生活中保持诚信的至关重要性。

(二)通过文学作品理解多元文化与道德观

语文课程为理解和传递文化及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通过审视适宜的文学资料,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洞察多元文化及道德理念,选择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道德教育的文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多种文化及道德理念。例如,学生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掌握了语言表达和阅读技巧,还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与合作精神,此类文学作品能促使学生深层次地领悟到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对故事中角色所面临的道德抉择进行思索的过程中,触发对自身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深入反思,借助该策略,个体在强化文化认知的同时,能在文学故事情节进展中提高其道德辨识水平。

借助角色扮演与道德辩论的方法,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洞察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道德抉择及其文化底蕴,选取文学作品中特定情节,学生可进行角色模仿,以实践方式深化理解,在表演后,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设定特定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并反思角色所面临的道德抉择,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及道德判断能力。

写作反思与创作活动能成为学生搭起文学作品与文化、品德课程间联系的桥梁,在阅读完某部作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写作,让他们假想自己是小说角色并思考如何面对道德挑战,或是分析哪位角色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并说明理由,这类写作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写作和思考技巧,而且给予了他们一个探讨并表达个人对道德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与阐释的平台,促进了他们在自我表达中独立成熟思维的发展。

(三)实际活动与社会责任培养

通过组织实际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将数学与语文课结合,组织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社区环境调查”的项目,学生需要通过数学测量和计算,来分析社区卫生状况,并进行调研报告撰写和演示。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周边环境的卫生水平,并意识到环境保护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让他们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社区和社会贡献的意义。语文课堂可以以社会现象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道德判断[3]。教师可以利用若干社会现实的实例,以及新闻报道,供学生了解并探讨涉及环境保护、科技道德、以及社会不公等议题,在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塑造独到的见解与可行的提案,小组辩论的形式,使得学生能明确阐述己见,此过程锻炼了其口语表达技能,并有助于深化对公共事务的认识及道德判断力的塑造。学生通过参与实地操作和课后任务,能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例如,组织一次“小发明改变大生活”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和语文知识,设计并制作一种小作品,例如节约水资源的小装置,或设计一种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环保手册。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联合调查、实际动手制作,并为作品准备宣传稿,通过这些综合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动手及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在实践中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在现代化教育发展中,跨文化融合教学策略的实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通过在数学与语文课程中自然地引入德育元素,不仅实现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价值培养和道德引领的宝贵机会。本研究探讨了通过问题解决培养诚信与责任感、通过文学作品理解多元文化与道德观、以及通过实际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实证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并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

参考文献:

[1] 赖锦桃.山水诗情涵美德——古诗教学融合德育的实践[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1(12):3.

[2] 刘贵夏.立足新课标,探索融合语篇教学之路[C]//2022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集(三).2023.

[3] 吕永山.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德育领域拓展与方法创新[J].教书育人, 2024(8):49-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