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故事教学法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贵萍

甘肃省甘谷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故事教学法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性与实践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故事作为一种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通过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结合生动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本研究在多个幼儿园实施了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故事教学法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和社交技能。具体来说,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提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基于研究的发现,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提升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实践研究;教学策略;教育效果

正文


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被视为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理解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日常交流,还与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密切相关。故事教学法因其丰富的语言输入和生动的情境创设,逐渐成为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工具。通过故事,幼儿不仅能够接触到多样的词汇和句式,还能在故事情节中体验不同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增强对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提升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幼儿对语言信息的识别、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和交流的基础。这一能力不仅涉及对单词、句子和故事的理解,还包括对语境和情感的感知。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意图与情绪,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言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幼儿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语言理解能力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基础,它影响幼儿的学习成绩和学科表现。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语言理解能力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容易适应学习环境,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从而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定义不仅涵盖了语言的基本认知和使用,还强调了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使得相关教育实践者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故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以故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故事教学法通过提供丰富的情境和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理解语言,促进其对知识的内化。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情感能够引发幼儿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提升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需要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故事教学法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语言的使用,增强对语言的理解与应用。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及其含义,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故事教学法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强调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发展特点。故事教学法能够通过声音、视觉和肢体动作等多种感官刺激,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通过生动的故事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幼儿不仅能在语言上获得成长,还能够在情感、社交和文化认知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故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其能够有效融合多种学习理论,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参与故事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体验和理解语言,从而促进其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故事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还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三、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开始意识到故事教学法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故事教学法不仅被用于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被广泛应用于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许多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将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讲故事、读故事和讨论故事等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语言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冲突,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互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促使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此外,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常常结合生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故事教学法在情感和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许多故事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寓意和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感知和领悟各种情感。教师通过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道德认知。例如,故事中的友情、勇气、诚信等主题能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道德意识和情感共鸣中得到了提升。故事教学法在促进幼儿社交能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故事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还能学习如何倾听、表达观点和分享感受。这种互动性使幼儿在社交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帮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许多研究表明,参与故事讨论的幼儿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和社交技巧上均表现出更高的能力[3]

尽管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教师对故事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故事的潜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此外,故事选择的适宜性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有些教师可能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故事选择上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导致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降低。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对故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更高的教学效果,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故事选择及教学设计,结合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故事教学法必将为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及综合素质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故事教学法对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影响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影响深远而显著,主要体现在语言输入的丰富性、情境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故事本身作为一种富含情感和文化的语言形式,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包括丰富的词汇、句式和语法结构。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听到生动的语言表达,还能通过重复、模仿和实践逐渐掌握新的语言要素。这种语言输入的丰富性为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参与故事教学的幼儿在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提高,因为他们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够自然地将新词汇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使用中,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故事教学法通过情境学习促进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在故事中,角色、情节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情境,这种情境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讨论,幼儿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的使用,进而增强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当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能够结合角色的情感和动作,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和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共鸣使得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更加深入。许多研究者指出,情境化的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因为他们不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更是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语言的使用过程。故事教学法还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讨论,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和推测。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幼儿在面对新的语言信息时,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处理。例如,当幼儿被引导去思考故事中角色的动机、情感和行为时,他们不仅是在理解语言本身,更是在通过语言来分析和评价情节的发展。这种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面对更复杂的语言任务时,能够自信应对[4]

尽管故事教学法在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具有诸多优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需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获得成长。有些幼儿可能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提问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此外,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那些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够激发他们思考的故事,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故事教学法对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丰富的语言输入、生动的情境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故事教学法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教学策略的优化建议

在幼儿教育中,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故事教学法并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优化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故事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巧。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故事的选择和讲述技巧,还应学习如何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通过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教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故事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选择那些富有教育意义、情感共鸣和趣味性的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幼儿在故事教学中的参与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与表达。比如,询问幼儿对角色的看法、情节的理解及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通过这种互动,幼儿不仅能在情感上与故事产生共鸣,也能在语言表达上获得锻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每个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观察和评估幼儿在故事理解和表达上的表现,教师可以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挑战,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合适的难度中获得成长[5]。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故事情节,让他们进行深入讨论;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提示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理解故事。

在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在故事理解、表达和互动方面的进展。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口头反馈以及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及时的反馈不仅能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激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优化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内容的多样化、课堂活动的互动性、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故事教学法将能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升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提供坚实的支持。

总结:总之,故事教学法在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丰富的语言输入、情境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故事教学法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探索这一教学法的多样化应用,通过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诗函.幼儿园语言故事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49).

[2]顾沁.幼儿语言教育中"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索[J].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6(16):1.

[3]王颖慧.运用故事结构教学提升幼儿口语叙事能力的实验研究[D].成都大学,2022.

[4]许江南.故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J].  2021.

[5]胡柳燕.幼儿语言教育中"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0(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