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
摘要
关键词
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正文
乡村教育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教师。为打造一批热爱乡村、品质优良、生机勃勃的乡村教师队伍,2020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因此深入开展西部乡村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调查研究,探究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研究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的乡村师资队伍提供参考与借鉴,对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乡村新入职教师存在问题
为深入了解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乡村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合山市、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乡村新入职教师(入职3年内)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对象是西部乡镇学校领导(即学校党支部书记或校长)、县教研员、县基础教育股和人事股成员共60人,其中忻城县11名、合山市15名、象州县10名、金秀瑶族自治县7名,三江侗族自治县8名、融水苗族自治县9名。发有效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
本次研究以“你认为所在乡镇新入职(入职三年内)中小学教师总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哪些”为例调查校乡村新入职教师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表1:新入职乡村教师存在问题(多选题)
题项 | 选择频率 | 百分比 |
道德品质不高 | 10 | 16.7% |
教学能力不强 | 60 | 100% |
人际关系较差 | 50 | 83.3% |
抗压能力较差 | 60 | 100% |
缺乏创新能力 | 20 | 33.3% |
政治素养较低 | 20 | 33.3% |
缺乏审美能力 | 0 | 0% |
从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发现新入职教师存在问题依次是:一是教学能力不强(占100%),二是抗压能力差(占100%),三是人际关系较差(点83.3%),四是创新能力和政治素养也相对比较差(分别点33.3%)。同时也发现,调查对象对新入职教师的审美能力不太关注。
通过采访乡村学校书记或校长,我们也发现新入的职乡村教师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基本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三笔字写书技能差、朗读指导水平不高、文本解读能力差、上不成课(即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课堂调控能力差、班级管理能力差等;二是抗压能力较差,主要是心理比较脆弱,只要教育教学工作繁重一些,就受不了,经受不了一点点打击、受不了半点委屈。三是上进心不强,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工作的热情,部分新教师有想躺平的现象;四是教育情怀不浓,思想素养不强,对职业认识不到位,不想吃苦,不想做事,不愿奉献;第五是社会交往封闭,不想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不畅。
二、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在乡村职前教师培养上存在的弊端
造成新入职的西部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除社会、个人因素以外,作为西部乡村教师的培养单位——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缺乏对西部乡村教师本质特征深入调研
西部乡村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品格、基本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西部乡村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的独特素养。为什么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包括定向公费师范生)在西部乡村学校出现“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部乡村教师培养单位缺乏深入到西部乡村学校进行深入调研。没有深入了解西部乡村的生活环境、教育设施和资源,尤其是缺乏深入研究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哪些能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独特的特征或素养,以及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这种特质或素养。如果对西部乡村职前教师的特质不了解,没有研究透西部乡村职前教师需要哪些核心素养,那么就很难达成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乡村特色
虽然培养西部乡村教师的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都会提及“胜任农村教育教学”“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等内容,但其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跟普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没有大的区别。课程设置缺乏乡村特色,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和乡村地域文化等方面课程很少。这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乡村职前教师缺乏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认知,缺少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怀。
(三)课程实施有效性差
教育是一种渐进式的慢性艺术。西部乡村教师的职业理念、乡村教育情怀与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不是一两个学期集中学习和实践训练就可以达成的。只有在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持续学习体验、反复实践浸润才能成达成西部乡村教师培养目标。受学分制影响,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缺乏连续性。很多课程,尤其是技能课程,比如三字一画、朗读指导、教学设计、音乐、舞蹈等,只学习一个学期,学生获得学分之后就结束了,以后再没有相关制度或措施来督促和评价学生后续学习,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此外,乡村教育实践活动,比如乡村采风、乡村人文调查、乡村学校的参观、见习与实习体验等实践活动开展得过少,职前乡村教师教育与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失联,学生缺乏乡村实地沉浸式体验,不了解,更不熟悉乡村和乡村教育发展状况,教育视野不开阔,很难培植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
四、新时代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深入了解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是提高新时代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前提。乡村准教师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般准教师的共同性,又具有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因此在构建西部乡村准教师的核心素养时,要充分考虑乡西部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教育特点。
与城市学校比较,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设施不完善,乡村办学规模越来越小,但班额多,师资配备不齐,教师流失较多,一人兼教多门学科比较普遍。教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有许多额外任务,工作比较繁重。[1]乡村留守儿童多,缺少父母管教,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差,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
当我们到乡镇调查“求职面向为乡镇教师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素养和能力是什么”的时候,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素养和能力是依次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占100%)”“教育情怀(占100%)”“良好的教学技能(占100%)”“扎实的理论知识(占83.3%)”“较强的抗压能力(占83.3%)”“良好的自学能力(占83.3%)”“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占66.7%)”“良好的创新能力(占50%)”“良好的劳动技能(占33.3%)”“良好的审美能力(占16.7%)”
基于以上调研数据,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等理论,我们将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基本内容归结为必备品质、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三个维度,九个核心素养。如表2所示:
表2:西部乡村职前教师的核心素养
维度 | 核心素养 | 基本要点 |
必备 品格 | 师德素养 |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
乡村教育情怀素养 | 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教育、引领乡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 | |
关键 知识 | 教育知识 | 多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等。 |
乡村学生发展知识 | 了解乡村学生生存环境、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掌握教育培养方法与策略。 | |
乡村文化知识 | 熟悉乡村方言,了解乡村风俗习惯,熟悉乡村文化历史,参与乡村日常交往,探求乡村发展诉求。 | |
关 键 能 力 | 教育教学能力 | 扎实教学基本功,多学科教学能力、乡村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德育教育能力、心理咨询与疏导能力、主题班会及少先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 |
沟通合作能力 | 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力,与同事合作交流能力,与家长有效沟通能力,协助学校与乡村组织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 |
抗压能力 | 要有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主动适应乡村环境,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 |
学习与反思能力 |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向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乡村教育实践,在主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养成反思习惯。 |
(一)必备品格
对西部乡村职前教师而言,必备品格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其核心是师德素养和乡村教育情怀素养。
1.师德素养。师德素养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石,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检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六个方面要求和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也是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2.乡村教育情怀素养。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专业素养自主提升的源动力,是乡村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内在表征,是乡村教师热爱乡村,发自内心地愿意扎根和奉献乡村教育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坚守的教育品质。具有浓厚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才能敢于面对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积极融入乡村社会、发处内心地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认同和坚守乡村教育、乐于教研、乐于学习、勤于反思,积极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二)关键知识
关键性知识是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基本知识,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教育知识、乡村学生发展知识和乡村文化知识。
1.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西部乡村教师必备的基本知识。由于乡村学校办学规模变小,班额多,师资还比较匮乏,乡村职前教师首先要掌握语、数、英、品德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其次,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论等教法和学法等理论知识。[2]
2.乡村学生发展知识。乡村学生发展知识主要是了解西部乡村学生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特点、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为有效促进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3.乡村文化知识。为了在以后教学中能充分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创设简适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热爱乡村情感,西部乡村职前教师需要熟悉乡村方言,了解乡村礼仪,懂得乡村风俗习惯,熟悉乡村文化历史,积极融入乡村社会,参与乡村日常交往,探求乡村发展诉求。[3]
(三)关键能力
关键性能力是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是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的前提。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学习与反思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西部乡村教育实际,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三字一画、语言表达、朗读指导等教学基本功,多学科教学能力、乡村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德育教育能力、心理咨询与疏导能力、主题班会及少先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
2.沟通合作能力。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力,与同事合作交流能力,与家长有效沟通能力,协助学校与乡村组织建立合作共赢良好关系的能力。
3.抗压能力。乡村学校条件较差,设施较落后,乡村学生基础差,心理问题较多,教育教学以外的任务较重,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比较大,如果没有较强抗压能力,就很难“留得住”。因此,西部乡村职前教师要有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的心理准备,主动适应乡村环境,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以增强心理抗压力能力。
4.学习与反思能力。主动学习与积极反思是教师获取广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性素养。西部乡村职前教师要以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发展为使命,以教育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各种课程资源,虚心向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乡村教育实践,在主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要养成反思习惯。
五、新时代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乡村职前教师是乡村教师的后备力量,其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振兴。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本研究根据目前西部新入职乡村教师存的问题和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从培养角度思考提出以下路径。
(一)培养目标定位西部乡村教师核心素养
因乡村和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乡村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教育的需求,因此乡村职前教师的培养要以全面提升具有乡村特色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为了更好达成西部乡村职前教师的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细化西部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列出有关核心素养的具体素养,比如乡村教育情怀、抗压能力素养等,让高师院校教师明白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并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大纲。其次要具体阐述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各项具体目标的基本要点,制定统一的教育教学规范和学生学业考核方法。
(二)构建支撑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乡村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解决大部分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不浓,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设置课程时要根据乡村社会、乡村教育特点和乡村学校对乡村教师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课程。在通识课程上,可适当增设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乡村问题与出路等专题的课程。在教育教学理论课程上,可适当增设乡村教育发展史、乡村教育现状与策略、乡村名师成长案例、乡村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疏导方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乡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上,除正常教育见习和实习外,也可适当增加乡村民风民谷调查、乡村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开设些特色课程,有利于丰富西部乡村职前教师对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认知,提升乡村文化涵养,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社会责任感和乡村教育情怀,也有利于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掌握乡村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从事乡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4]
(三)构建助力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全程化乡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核心素养形成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核心素养不会生成于静听式的课堂,它只会生成于能够开展实践的教学现场”。 [5]实践教学是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当前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实践性不足,教育情怀不浓,教育能力不强等问题,有必要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的四年一贯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大一期间,有计划地开展感知性见习活动,主要是了解、熟悉乡村、乡村学生和乡村教育教学情况;大二大三期间,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见习与研讨活动,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把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每学完一个专题后,便组织到乡村学校进行专题见习与研讨,体验与感受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大四期间,先组织学生到城市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跟岗实习,学习和体会先进的教育理念,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以上的乡村教育实习或乡村顶岗实习。四年持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跟乡村、乡村教育深度融合,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感受中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丰富乡村文化涵养,积累教育实践经验,生成教育实践智慧,增强乡村教育情怀,强化自主意识,也能提升他们在乡村生活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未来从教的胜任力。[6]
(四)构建指向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起到导向、调节和改进等作用。培养西部乡村教师的高师院校应以促进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为评价方向,以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的具体指示为评价为内容,强调以乡村教育情怀的形成、师德修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应对能力等要素养进行全面评价。由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成、渐进发展过程,因此要根据西部乡村职前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对乡村文化底蕴、教育情怀、基本技能、乡村服务、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过程性评估,让学生知道自已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反思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欧甸丘等. 听听部分地区乡村教师的急难愁盼[N]. 新华每日电讯,2023(7).
[2]刘丽强,谢泽源.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型及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6):77-85.
[3]时伟.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与教师教育课程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120-125.
[4]李妙兰,黄霈瑶.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23(16):77-80.
[5]侯小兵,唐娟.师范生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培养[J].当代教师教育,2018(2):34-40.
[6]朱桂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方向、困境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 12):46-51.
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时代西部乡村教师职前职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2023A077)
作者简介:
宋汪洋,男,汉族,广西贵港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
冯素恒,女,汉族,广西贵港人,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邮编:546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