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价值观;路径创新
正文
引言: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意义和重要性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内在依据。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找准与学生价值塑造的切入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必须贯穿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势,才能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专业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其中,价值观教育是基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的思想行为和人生追求。思政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能帮助其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励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可以说,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压舱石”,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将价值塑造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必须坚持以德为先,将价值塑造摆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价值观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思政教育要在理论教学中加强价值引领,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价值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价值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只有高校思政教育聚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生动有效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判断力,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一)知识传授
系统的知识传授是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重要路径。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一系列思政理论课,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入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践要求。通过系统学习,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高校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二)环境影响
高校育人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例如,很多高校在校园主干道、教学楼等显著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教师”评选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的良好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追求,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亲其师、信其道”,往往成为大学生效法的榜样。很多高校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讲台内外、生活点滴中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三)实践养成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亲身参与体验能强化价值观的认同,推动知行合一。高校通过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强化价值体认,提升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通过支教、助残等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通过开展红色寻访、国情调研等,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实践体验中,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树立起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将“小我”融入“大我”,培育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思政教育和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实践育人中,高校思政教育实现了知行合一,切实增强了价值引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路径创新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构建起完善的价值引领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涉及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院系、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要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院系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的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局面,汇聚起价值塑造的强大合力。教师是课程思政和价值引领的关键力量,育人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校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德育意识、育德能力的全面提升。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带动其他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加大教学名师、育人标兵等的选树宣传力度,激发广大教师投身价值引领的内生动力。
(二)革新教育教学,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要着力打造思政课“金课”,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价值观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大量鲜活的事例阐释理论的真理性,用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有机统一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要切实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广泛运用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好价值引领的故事,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上好提气聚力的“金课”。高校要拓展第二课堂。大学生课外时间相对充裕,第二课堂可以成为价值塑造的重要平台,高校要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积极开发校园文化育人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价值认同。可以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奉献意识,培育家国情怀;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要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广泛开展优秀学生典型宣传,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力争上游,要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价值引领体系。
(三)优化教育评价,突出价值引领导向
科学的教育评价能为价值塑造提供导向。高校要完善思政课程评价制度,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内容。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制定契合时代要求、体现价值导向的评价标准,将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实践能力突出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创新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实践考察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的成长进步,激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更加精准地推进大学生价值塑造,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价值塑造成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在奖助学金分配、荣誉称号评选中予以体现,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科学的多元评价,能引导价值导向通过选拔任用、评奖评优等切实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四)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发挥实践育人实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强化价值体认,筑牢价值之基,丰富实践内容。聚焦理想信念教育,设计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专题和项目,如理想信念教育、红色资源学习、国情社情观察等,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创新实践形式。综合运用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多种实践形式,紧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设计喜闻乐见的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育人吸引力,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实践全过程指导,教师通过跟进指导,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过程作为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优化考核评价。将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实践磨砺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机制,思政教育实现了知行合一,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将大幅提升。
结语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大学生价值塑造。要在理论教育中强化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导向,在社会实践中夯实价值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韩茹,刘业鑫,吴伟伟,等.思政课程有效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6):231-233.
[2] 李向军.高校“大思政”价值塑造持续效应调查分析——基于思政课“知-信-行”教育效果的社会调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4):24-31.
[3] 刘宏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体育风尚, 2023(11):107-109.
[4] 王菲菲.“抖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5] 郭苗苗.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24, 15(11):178-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