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作品中寻求误译的症结
摘要
关键词
翻译、误译原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正文
一、翻译作品的简介
在求学过程中,系统地翻译了一本日本短篇小说《野菊之墓》。作者是伊藤左千夫,他是日本近代短歌创作的巨匠,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野菊之墓》面世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被文学评论界放在了与川端康成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同样高的地位,并将称之为“日本纯爱小说的开山之作”。《野菊之墓》是一篇纯爱小说,文字运用优美,第一次翻译时,感觉自己完全翻译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很是苦恼。经过反复地推敲,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译根源,句子理解有误,当然无法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思绪,更别说传达其美意[1]。
二、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分析
2.1 明确翻译的定义及标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或者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①翻译界的泰斗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对翻译的定义。严复的“信、达、雅”也好,“翻译是译者在理解原作基础上的再度创作”也好,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便是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文体风格要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这也是翻译的共通标准。
有关翻译的标准,最为有名的是严复提出的“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文辞要美化,给人以美感),这种翻译的标准似乎在翻译界成为定格。之后,对翻译的讨论、看法各不相同,尤其是对“雅”。有人认为,如果原文不雅,能否转成或是否有必要译成典雅的文章,否则,与“信”违背[2]。因此,后人们把“雅”理解为保持原文的风格并注意修辞。后人又有诸多说法,其中较有指导意义的是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他指出,“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翻译家程镇球指出“中英两种文字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在形式上完全相等”。“翻译必须打破原文字面的约束,从文章通篇精神和上下文着眼,进行一番以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抓住原文的思想实质。运用灵活性更好地传译原文的精神实质。”这也是翻译家傅雷追求的“神似”。
虽然关于翻译的标准说法种种,但是翻译的定义自从出现那天起就是为译者服务的,绝对不要让其成为阻碍译者思维活动的框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发挥和大胆的想象将有助于译者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实现翻译上的创新[3]。
2.2了解翻译的主体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普希金译歌德,也要求他让我们看见歌德,而不是看见他自己的作品”。这句话暗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把老虎译成狮子,也不能把老虎译成猫,老虎就是老虎。打个比方,一只老虎来到美国,美国人能认出它是老虎;来到日本,日本人也应该同样能认出它是老虎才对。换到翻译界来说,译者就应该担当好让人们认出它是老虎的角色[4]。否则,译者就没有把原作的信息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对此,应在译者即翻译的主体上寻找答案。
译者即为翻译的主体,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把这种翻译的模式做以下总结,则为:原作→译者→译本,可以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狭义的翻译主体。然而能否把原作的老虎译成译本的老虎,译者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实除了这三者的关系之外,还应考虑到其它的因素,比如还应将作者和读者一并考虑在内。这样一来,这种翻译的模式就扩大为:作者→原作→译者→译本→读者,将其定义为广义的翻译主体。无论从哪种模式来看,译者都位于这种模式的核心位置,因此作为核心部分的译者要充分考虑到前后的关系。明白了翻译主体的重要性之后再来翻译,就更能够使译者感受到作为翻译主体的责任感,就应该把老虎译得更像老虎。
总之,作为译者不仅仅要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要读懂作者的思想,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翻译。这也是作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有的素养。
三、日译中出现误译的原因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造成误译的原因很多。有译者语言水平方面的原因、语言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等,这些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表现为译者本身的各项翻译素质等;外因则主要表现为作者及原作的时代背景与各国的文化差异等[5]。以下,分别就这两种原因,均以日译汉为例做以下分析说明。
(一)内因
1.译者语言能力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举例说明。
例文1)
“费用も安く、测定も容易になるためモデル试験をうまく利用することも実験者の腕のみせどころである。”
乍一看,本句啰嗦冗长,但是其基本结构并不算复杂。于是通常会选择直译:“顺利进行为降低费用、易于测定的模拟实验也是对实验人员本领的考验”。然而这样一来,便大错特错了。句子里的关键部分在于“ため”,而这里“ため”不是表示目的,而是表示原因。因此应译为:“由于模拟实验费用低且易于测定,所以运用好这些模拟实验也是对实验员本领的考验”。
这个句子之所以会产生误译,原因在于对日语语言本身的把握不够[6]。没有牢牢地把握好“ため”接在意志性词语后表示目的,接在非意志性词语后表示原因的这一重要语法。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得有足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细微的洞察力。
例文2):
唯一の调度と言えば、折り畳み式の小さな円い食卓とそれから特別小型のラジオであるが、……
“他家里唯一能调用的,就是那只可以折迭的小圆桌和那台微型的收音机”。误译,汉语“调度”为名词兼动词,确实有“调用”之意,但日语的“调度”却是名词,“日用品、家具”之意。用汉意去套用日意,造成误译,句子也自然不通。这便是之前所提到的日语中的汉字给中国人带来的不利之处。
2.译者自身的主观原因
同样,还是以实际举例的形式进行一下说明。
“太郎が饲った猫が杀したネズミが食べたチーズは腐っていた。”
以下给出两组翻译:
例文1):
①太郎养的猫杀死了吃了变质奶酪的老鼠。
②老鼠吃的奶酪变质了,这只老鼠是被太郎养的猫杀死的。
很显然,①句为误译。奶酪是在老鼠吃之前变质的还是在老鼠吃之后变质的,关键要看最后的谓语部分。谓语部分要是换成“腐っていたのだ”的话,则①句的翻译成立。从这个①句的翻译中,也可以看出译者平时的阅读习惯。其实阅读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翻译中的阅读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要始终忠实于原文。例句中虽然只是“の”这一个假名有无的区别,但也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例文2):
もしも重役とか课长とかそんな伟い人たちが、いわゆるエンマ帐みたいなものを持っており、それには阿久正にいたるまで记载されていたとすれば、あるいは性やや阴険など书かれてあったかもしれない。
不管主任还是科长,这些大人物手里都有一本所谓的“阎王帐”。如果把阿久正的事都记在上面也许会被批为性格有些阴险吧。 (误译)
汉语的“阎王帐”是高利贷的意思,而日语的“エンマ帐”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死簿,在这里指记下属黑资料的小本本。再是“もしも……记载されていたとすれば”是假定条件,译者没有译出;“重役”为公司董事之类的高级职务,译成“主任”欠妥当,因此,全句应译为:
“假如公司董事、科长之类的大人物手里有一本“生死簿”,并记下了阿久正所有的事情,那么恐怕会写着他性格有些阴险之类的话吧”。
3.2译者母语水平的原因
误译也与母语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实际翻译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译者为了使译文的辞藻更加华丽,而大胆使用一些把握不太准确的词语造成对原作的误译[7]。特别是对汉语中成语的使用应尤为注意。例如“空穴来风”一词,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然来风,必有空穴,表示传闻有一定的根据。而常常被误用为毫无根据,这就完全用反了。像这样的成语还有“三人成虎”、“美轮美奂”、“炙手可热”等。这样的误译虽然不是很常见,但是译者应在在以后的翻译中稍加注意,如此方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二)外因
1.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译
这似乎是在日译汉中才会出现的一类错误。
例如
“张先生は来週日本に行くつもりです”。
直译:“张先生打算下周去日本。”
日语中的“先生”是“老师”的意思,所以应译成“张老师打算下周去日本”。像这样中文和日文都有却意思不同的词语,要多加注意,以免造成误译。例如还有“新闻”“切手”“手纸”等。
2.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误译
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访华晚宴的祝酒词中说道:
“わが国が中国国民に多大な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たことについて,私は改めて深い反省の念を表明するものであります”。
田中首相的这句话被翻译成:
“过去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总理听后当即表示不满,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怎么能用一句“添麻烦”而一笔勾销呢。日语中“迷惑をかける”确实有“添麻烦”之意,但这里却是田中首相“诚心诚意的谢罪”之意。最后,日中共同声明中改成: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这便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误译。
翻译中遇到这种把握不准的词语或用法时,要敢于发问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找出自己翻译的弊端,进行正确地翻译。
以上从翻译的定义及标准、翻译的主体及误译的原因做了简短的分析说明。语言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进步的,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发现。文中列出的几点是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广大读者读后能够发现自己翻译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再加上早已熟悉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多多练习,在翻译中找到更宽更广的路[8]。
结语
通常情况下,不从事翻译的人员都会认为翻译并不难。但是只有真正做翻译的人才知道,仅仅是做翻译确实不难,但是要想把翻译做好却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学习翻译的人而言,以后的路还很长,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解读翻译中的诀窍,让自己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不要出现同样的错误,也是一种进步。在做翻译时,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高要求,也是对综合素养的高需求。正如契诃夫所说,“对一切事情都喜欢做到准确、严格、正规,这些都不愧是高尚心灵所应有的品质”。翻译者更是如此。
注释:
①引用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而来。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
[2]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杨秋香,《科技日语翻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牧野成一,『ウチとソトの言语文化学』,アクル,1996
[5]谭晶华,《日语笔译实务3级》,外文出版社,2011
[6]金缇,《等效翻译探索》[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7]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译林出版社,1992
[8]高洪明,《文学翻译研究时间报告》,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