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摭谈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 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教育
正文
2022版新课标的最大变化就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是核心素养之一。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对人的情感、理性思维以及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引导和教育,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在成长中应该对人文教育积极渗透,这样能培养他们从小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融入人文精神科和科学精神,促进其共同发展,这样做的目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学教学的完整化,引导小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一、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功能需要通过各学科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依存的。没有坚实的学科教育,人文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缺乏有效的人文教育,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知识的追求将失去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也是有效的。学校教育对象正处于接受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成长期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是很重要的。
教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主体,也是为全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服务的主体。从教师职业规范来讲,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一门专业知识而不会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辅导,不对服务对象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文明行为的帮扶,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化的目的。实践证明,单纯的强调数学教育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对数学教育的削弱,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数学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因为数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积累和经验积累,人类对社会的全部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数学原理知识、方法、技巧而得到体现的。文学是通过文字描述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数学是通过数字化语言描述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数学和文学一样,有着及其重要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发挥数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数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的思维品质
人类的思维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人在学各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既是技巧又是品质。数学教学在培养计算技巧时应该突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一定要经常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勤于思维、百折不挠的品质,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把数学学好。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需要一个人具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没有探究心理品质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所谓探究就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探解答问题。例如在解题时能一题多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培育升华,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当前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教师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引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充满趣味性的思想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数学的影响和熏陶之下,丰富自身的认知,对数学的学习内容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在讲课之前,应该对教材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给予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充分肯定。在数学教育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人文意识教育的相关理念,让学生对学习到的内容充满兴趣。
2、积极为学生营造人文环境。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使课堂更具人文性,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创造条件。在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自身可以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人文意识的评价,教师的有效评价对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生学习目的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人文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效结合到一起。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效结合到一起,对于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综合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方法,加强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向学生引入人文意识教育的理念,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良好学习环境,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秉承由易到难的理念,使学习内容可以逐步深入,并且不断简化解题方法,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可以充满信心。
4、加强对人文意识教育的重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树立正确的人文意识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有基本了解,同时应该注重实践的意义,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探求知识的正确与否,并且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讲授中传授人文教育的内容 要求教师结合每个单元、每小节的内容认真备课,不光是讲授专业内容,要有人文内容,备出每节渗透人文内容。因为课堂授课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人文精神,用人文教学去指导,用人文内容体现人文教学。
其次,学会用教文学的方法去教数学 把一些数学内容用文学方法如讲故事、猜谜语、做小品(扮演角色)小诗歌(或顺口溜),也可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些音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文学课堂,呈现美感、快乐感,使被逼学习成为快乐学习,这种快乐学习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性质是十分有好处的。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还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