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晶

山东省兰陵县第十三小学

摘要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要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学习能力 培养

正文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只有“授之以渔”,学生才能终身受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可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建设而学习。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

、信息技术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信息技术可以带给人们很强烈的直观感受效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及时地将重难点知识呈现出来,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提供丰富的感知,使学生闻其声、入其境,能更迅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创设情境更生动 传统教学经常是以挂图的形式创设情境,而静止的画面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同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出一个直观、生动、有趣的场景,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力和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认识方向”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公鸡喔喔叫,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了呢?起得早的小明正站在高处,面对着太阳仔细观看日出呢。这时,他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面呢,右面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着抢着发言,并在我的质疑下说出了判断的依据。最后,我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早晨,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辨认方向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可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要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教师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质疑激趣,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质疑不能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问学生“会不会”,“还有哪里不理解的”这方面上,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疑惑时能有感而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例如,教学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当小组汇报完例题的列式时,没有人质疑,于是我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让学生明白每一步、每一点都要有理论依据,也就是每做一步都要想“为什么”,它是依据哪个知识点的,每学一个知识点都要想清楚它是怎么得到的。像这个内容,教学时就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如果汇报时发言人没有说清楚依据,我们要学会质疑。第二天在教学例2160×30=?”时,当小组汇报完不同的算法后,就有几个学生提出问题:“先算16×3的算理是什么?”生生、师生交流完后,我特别表扬了他们。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学习思维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思考中就会更加注意多想“为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掼,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学生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设计恰当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计算图形的面积有什么作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图形面积计算的例子,并且指出面积计算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性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整体性、实践性,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那么,如何自主设计探究性的数学作业呢?

首先,作业趣味多样性,让学生乐于研究。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师益友。作业内容设计得丰富新颖,富有情趣,形式多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这样的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可参与,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

其次,作业探索性,给学生锻炼提升的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探究,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主动地发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