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努力做好幼小衔接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幼小衔接
正文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转变到小学,需要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幼儿园更像是一扇“门”,帮助幼儿认识外面的新世界,幼儿园教育则是孩子们走出这扇“门”的第一步,但部分学生在迈出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心理压力,这时候,幼儿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握学生的心理压力因素,为学生跨出这扇门做好心理建设。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幼儿阶段,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在幼儿园开展各种有益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和游戏,对幼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情感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他们掌握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二、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影响幼儿心理适应的因素分析
(一)幼小衔接期间课程缺乏有效连续性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往往希望通过游戏、手工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但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他们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半关注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幼小衔接期间,幼儿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遵循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而要根据小学教学活动内容和要求来制定计划,并与幼儿园教师一起共同实施。
(二)幼小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游戏活动和认知能力,而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程度,因此,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要使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沟通,首先要从幼儿园开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参观等形式加强与小学的联系,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在活动中也要多引导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并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1]。其次,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幼儿园教师可以帮助小学教师熟悉班级环境、了解学生情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尽量在升学前期就让小学教师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压力。
(三)家长缺乏对幼小衔接的有效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空间。由于家长对小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不够了解,加上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上幼儿园就是玩”或者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小衔接缺乏足够的重视[2]。此外,由于不同家长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往往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及时、正确的指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可以轻松了,自己也就解放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到上了小学后自然就会适应;还有部分家长则认为只要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就够了,自己家孩子学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这些错误认识都会给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影响幼小衔接工作。
三、推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应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支持和鼓励幼儿在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学习,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通过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及入学准备知识等,争取得到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此外,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还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忽略幼儿情感、态度与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创设幼小衔接所需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3]。
(二)遵循全面规范管理原则
全面管理原则是指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要统筹安排,协调一致,使教学、教育和保育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进行。这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安排。因此,幼儿学校、班级、老师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在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内容上,既要重视基础性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相衔接,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在教学管理上,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遵循双向衔接原则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是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做到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只有从幼儿心理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顺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需要面临着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极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需要遵循双向衔接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对幼儿在入学前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指导。例如,针对一些具有特殊性格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教育活动、个别谈话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节;针对有厌学情绪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4]。
(四)遵循系统推进连续性原则
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顺利升入小学的关键,更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要遵循系统推进连续性原则,注重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并使其在小学期间能够顺利适应校园生活、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要重视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对新课改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关注幼儿健康,推动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
(一)三方合作交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小学教师 三方应共同参与,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幼儿园老师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来,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同时可以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共同研究幼儿的发展,分析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也可以邀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中来为幼儿讲述小学的学习环境等等,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如:在家园联系时,可以让家长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比如孩子每天有哪些活动、游戏,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些都可以让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园合作氛围,三方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积极倾听,理解幼儿想法感受
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差,所以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常常被教师以及家长忽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情绪变化,理解他们的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只是成人没能完全注意到,当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时,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做能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是被尊重的、平等的、有价值的。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理解时才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三)引导家长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
幼儿的情绪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任、最依赖的人,父母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幼儿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家长。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幼儿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并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并给予正面的反馈;其次,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此外,家长还应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帮助他人等,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从而打开幼儿的沟通欲,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5]。
(四)用爱积极陪伴,树立正面榜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父母要用爱积极陪伴孩子,树立正面榜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例如,家长下班回家后不要立马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等,而是应该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聊天、学习、娱乐。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注,从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觉得自己生活在有爱的家庭中。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为孩子购买一些绘本、故事书等来给他们看,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
(五)及时调整课程,帮助幼儿适应环境
幼儿园要与小学保持沟通,了解小学课程设置的新动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师应重视幼儿园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和机会。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于行为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应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避免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六)提升幼儿教师心理专业知识水平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心理专业知识水平来实现,因为幼儿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与其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其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6]。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认识,帮助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心理讲座、研讨等方式,使幼儿教师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七)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提升幼儿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衔接,也是幼儿心理品质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通过疏导、沟通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对那些出现异常行为的幼儿,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及时有效地干预与引导。如针对那些爱哭闹、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幼儿,教师应该为其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总之,幼小衔接不仅要做到教学方式上的衔接,更要做到教育方式上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掌握科学的衔接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衔接工作效果,使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总之,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应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展益华.浅谈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下幼小衔接中的幼儿心理健康培育[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2023:3.
[2]周亚敏.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23,39(13):170-173.
[3]林雅鸿.提高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能力的对策[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福建省南安市省新第一中心幼儿园;,2023:4.
[4]江裕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努力做好幼小衔接[J].科普童话,2019,(48):168.
[5]孙淼鑫.幼小衔接之心理品质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41-42.
[6]张怡.提高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能力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5,(1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