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人物彰显个性——以豫剧现代戏《都市阳光》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豫剧现代戏;人物个性;角色;人物形象
正文
引言
大型豫剧现代戏《都市阳光》是我院最近新排的一部作品,全剧以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寻梦之旅为主线,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当代都市众生相,透过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灵世界,歌颂了真挚的爱情,颂扬了农民工的朴素情怀,弘扬了农民工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而我被导演选中在《都》剧中饰演一个城市中的“富二代”。这个角色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在剧本中的笔墨并不是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面对戏份如此少的角色,我想到了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一个用心的演员,即使角色再小也能光彩照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能在剧中众多人物中找到这个角色特有的个性,赋予他既闪亮又不抢主演风头的独特光彩呢?这个人物在剧本中没有给这个角色过多的笔墨,这给刻画角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也给这个角色的塑造预留了更大的空间,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
本剧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之作,以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寻梦之旅为主线,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当代都市众生相,在时代的交汇点上,聚焦小人物的心灵世界,讴歌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直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等尖锐矛盾。秉承戏曲“歌舞演故事”之传统,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音乐剧、摇滚乐、现代舞的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推动豫剧的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和豫剧观众的青年化。
豫剧《都市阳光》自创排以来,2013年被列为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重点项目、2015年获得第六届黄河戏剧节戏剧目金奖、戏曲类第一名,同年11月受邀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展演,2015年10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重大加工修改提高资助项目”,2016年3月参加“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
该剧2015年3月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重大加工修改提高项目),同年7月进入复评,10月与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签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协议书》并颁发《2015年度资助项目立项通知书》,获得150万元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豫剧《都市阳光》自通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和首演后,已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郑州不同地区的高校、社区,公共剧场演出了40场,观众率达到20000余人次。演出中观众反响强烈,特别是青年观众和农民工观众。在2016年3月“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中组委会特意安排《都市阳光》为在京农民工专场演出,通过观看演出他们感受到了自己进城务工的艰辛,感受到了城市的阳光和温暖,感受到了自己也是城市的一缕阳光。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和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中观看了演出。诸多媒体对该剧演出进行宣传报道,充分肯定了该剧的创排成功及其积极意义,对国家艺术基金政策也给予了专门报道和广泛宣传。
2017年4月20日晚,豫剧《都市阳光》结项汇报演出现场情绪高涨,座无虚席。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整场演出生动感人,热情洋溢,精彩纷呈。该剧经过修改加工提高,主题思想更加积极向上,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成熟,舞美色彩更加鲜亮,豫剧韵味更加浓郁,剧情设计更加完美。整体水平有了大提高、大提升,一流的演出阵容呈现出不凡的视听效果,达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预期目标和监督要求。
豫剧《都市阳光》从戏剧的角度,为社会注入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正能量。2015年,豫剧《都市阳光》被国家艺术基金中心列为重点资助剧目,进行精心加工提高,让《都市阳光》焕发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郑州市豫剧院《都市阳光》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扶持的这一年来,完成了各项演出任务,剧目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使得《都市阳光》在下一步打造成精品剧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将继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进一步建设高品质专业演出平台,排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将有内容、有内涵、有温度的好作品献给观众,将优秀的精品剧目推出河南,走向全国!
现代豫剧《都市阳光》是市委、市政府策划实施的文艺精品工程,该剧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俯视中国现代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描写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部表现时代大背景的主题性和探求豫剧改革的创新型的现代都市豫剧。自2014年搬上舞台以来,先后荣获中国第十四届戏剧节展演奖、河南省第七届黄河戏剧节一等奖,2015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一、同类角色的不同定位
“富二代”这个角色在剧中的第一次亮相是和搭档一起,而一起出场的另一位标签是“官二代”,从广义而言,这两个人属于同类角色,那么如何将二人的身份感让观众看到的第一时间做出鲜明的区别,又如何在仅有的几句台词中能迅速地将人物个性呈现出来,彰显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呢?我和同事对剧本进行了研究,也查阅了很多“富二代”这个群体的资料,“富二代”群体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由于其物质财富上具有巨大优势,普通的社会公众对“富二代”的生活只能通过“富二代”表现出来的一些零星特征来获取片面的认知,那么我们根据角色需要,只能截取其中一部分特征进行极端化的处理为角色所用,例如部分“富二代”喜欢玩名车,喜欢出入高档的娱乐场所,平常在公众场合喜欢“炫富”,喜欢张扬个性等等。
为了更明晰地对二者进行区别,我们决定借鉴一些传统戏的元素,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行当。行当是戏曲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艺术科学,它在一定的范围内集中地体现了某一类角色演唱和表演的共同特点,它有助于观众能够更深刻、更快捷地理解角色。根据剧本的呈现,他饰演的“官二代”年轻有朝气,根据他本身主攻的行当,我们就定位往“小生”上靠一些;我饰演的这个“富二代”属于没知识、没文化、说话粗俗,就相对地往“丑”行上靠一些,这样一下子就给自己的表演找到了基本坐标。找到定位后我就尝试着从传统戏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元素,然后化用在了《都市阳光》中,比如丑行特有的短步、弯腿走、顺风走等等程式化技巧,我将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根据人物的需要进行演变,继而用在了“富二代”身上。这一场他的地位是夹在“官二代”和高天之间,面对高天他傲娇蛮横,不可一世,属于俯视的姿态,就借用了一些袍带丑和方巾丑的表演特点;转身面对“官二代”的时候,他马上趋炎附势、低头谄媚,和袍子丑的一些特征极其吻合。有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截面,加上“丑”化的动作呈现,“富二代”在第一次亮相中就和高天、“官二代”等众多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明显地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二、同一角色的不同侧面
“富二代”在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是同样的舞台处理,依然是两人同时出场,不过第二次带的是自己的所谓的“女朋友”,如何在不同的搭档之间寻找不同的闪光点呢?在第一次出场时,我借鉴了“丑行”的一些表演特色,和高天、官二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在本场的表演中,没有了“官二代”的压抑和限制,我能不能大胆地进行一些其他的尝试呢?经过分析剧本和分析人物,我想到了豫剧《七品芝麻官》,豫剧《七品芝麻官》是豫剧的骨子老戏,其中有个反面人物叫程西牛,这个人物在剧中的分量很小,就是开场那么一点戏份,但是演员以武花脸应工,只用了寥寥几句台词、几个表情、几个动作就把那种纨绔子弟的傲娇无礼、飞扬跋扈刻画得淋漓尽致、活色生香。既然现代戏对行当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我为什么不能借鉴《七品芝麻官》中的程西牛的花脸元素呢?经过对人物的分析,在不影响现代戏本体风格的前提下,我大胆地为这个“富二代”赋予了一些花脸的元素。
美国的戏剧家贝克也曾经说过:“动作是激起观众情感最迅速的手段。”所以我在台词甚少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通过戏曲中程式化的动作来塑造刻画人物。戏曲的程式化就是对各种各样生活情状从整体加以简化、在特点上加以强化、从形式上加以美化,而得到高度简练的属性、特征鲜明的属性和生动美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快速地帮助观众了解我们要表现的艺术本体。而在传统戏曲中,花脸的表演属于高于生活的夸张,张扬的表演又不失人物思想感情的真谛。尤其是“凝眉”“咧嘴”“纵鼻”“腆肚”等夸张的表演处理,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具体在本场的表演中,我首先将体态上借鉴了花脸的挺胸腆肚,在面部表情的处理上我用了“咧嘴”,这样不但和第一次出场的那种趋炎附势的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把“富二代”那种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傲娇感烘托出来,而且从反面角度衬托了以男主人公高天为首的农民工是那么的质朴、真挚、可爱,达到了烘托主演的目的。尤其是“富二代”面对所谓的女朋友、电视台导演、农民工柱子、农民工高天等不同的对象时,我对“挺胸”“腆肚”“咧嘴”等花脸的标志性动作进行了递进式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但和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形象进行区分,而且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生动。
三、同一场景的不同层次
在舞台表演中,层次感是演员在创作过程中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地展示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一种表演境界,在《都》剧中,如何在有限的戏份中展示出层次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想到了袁国林先生的一篇文章《忆侯师兼谈〈法门寺〉中刘瑾的五张脸》,文中讲到侯喜瑞先生演出京剧《法门寺》的一些细节处理,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关于“变脸”的处理,在文章他讲到了刘瑾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变了五副“脸”,一下子就将刘瑾这个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刘瑾变脸的手法去刻画这个“富二代”,这样可能会让这个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化和层次化。在男主人公高天面前他仗着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财富趾高气扬,但是在“官二代”他又不得不迫权势阿谀奉承、低头谄媚,有着鲜明的双重性格特征。再比如“富二代”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打工仔还行,比你刚才在KTV唱得好”,这句话明显的是想把“官二代”当朋友、当兄弟,所以说话难免有些“放肆”,一副标准的“兄弟脸”;但是当“官二代”不买账地训斥自己“胡说……”时,他马上清醒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自己只是“官二代”的一个“附属品”,于是马上换成一副“马仔脸”;当他转脸看到农民工高天时,马上又一副趾高气扬的状态“哎,哎哎哎……停停停,打工仔”,明显的一副“主子脸”;在第二次出场时,他和所谓的女朋友一起出场,故意卖弄身价的他又是一张“富豪脸”,当他看到高天等农民工参加比赛,满脸充满了鄙夷,马上就一副“纨绔子弟”的脸……两场戏中,这个角色几乎是一句台词一张脸,让各种“嘴脸”在急速的变化快速地找到精准呈现。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演出《都》剧的一点心得体会,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我如何塑造人物个性的启发很大。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而作为一个演员必须学会善于捕捉和塑造人物的个性,只有演出人物的个性,才能打动观众,也只有演出人物的个性,才能表现人物的存在价值。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必须变成视觉形象,才能让观众更直接、更快捷地理解人物,而这个转换的霍城必须依附外部行动,只有精心设计体现内心活动的手段——生动化、准确化、性格化的外部行动,和其性格化的内心世界形成一个完全统一,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穆海亮.进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豫剧《都市阳光》的现实观照与悲悯情怀[J].艺术广角,2018,(04):47-52.
[2] [1]郝同鑫.新世纪河南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D].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8/d.cnki.ghesu.2020.000747.
[3] 张筱桐.豫剧现代戏音乐发展研究 ——以三部现代戏作品为例[D].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2021.DOI:10.27280/d.cnki.gsdsu.2021.000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