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张思芬

(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甘肃 临夏 731800)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单元整体教学,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一思路符合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也符合当前历史课堂改革的趋势。本文从“单元”、“大概念”、“主题”三个关键词入手,对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在教学观念、目标设计、课型设计等方面与传统历史课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对高中历史教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主题

正文


1.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单元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课时教学为基本课型”。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加强单元整体教学。传统的历史课堂存在“碎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没有体现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基于大概念的历史教学方式,它以大概念为中心,通过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来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内涵与价值

2.1大概念的定义与特点

大概念是相对于具体的概念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具有统摄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框架。与具体的概念相比,大概念更具概括性、概括性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思维方式或认知框架。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整理、整合,形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整体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运用大概念去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整体知识体系。因此,大概念具有概括性、统摄性等特点。笔者将以必修一第二单元《中外政治制度》为例阐述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2大概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历史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传统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往往停留在零碎的知识层面,缺少对大概念的思考。大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具概括性、统领性和科学性的概念,反映了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大概念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概念”相呼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是历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核心”,对单元主题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通过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主题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历史学科内涵,培养学科核心素养。[1]

2.3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大概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将其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首先,大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大概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其次,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为高中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路径。最后,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设计

3.1策略设计原则

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全局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将大概念作为单元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中国”为例,教师可以以“文明与国家”这一单元为例,分析其内容框架结构,明确各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各个板块之间的核心问题,进而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在具体设计策略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关联,明确本单元与后续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只有将大概念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2]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将问题设计成小的单元主题,并对单元主题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在教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样一个大概念下的小单元主题,其中包括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所发挥作用的比较等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大概念。

3.2单元主题确定

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依据,分析课标内容,在课标内容中提炼单元主题。同时,以教材为依托,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材中呈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四大方面,涉及到对战争的评价、英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和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主题为:英国的侵略扩张和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意义;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样做既能够体现出教材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又能够体现出单元主题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3.3教学内容整合

在确立单元主题之后,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整合与其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概念,并且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整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单元中,教师要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比如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唐朝的对外贸易等。教师要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上的商业活动与中外贸易联系起来,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与中外交流联系起来等。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4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要在单元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是讲述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四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中,教师可以选取“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以秘密契约的形式签下生死状,实行“大包干”。197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变化的生动写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3.5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反思。教师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发现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此外,在单元主题教学中还可以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他评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将学习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

4.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实施

4.1课前准备

4.1.1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单元主题和大概念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大概念。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单元主题的确立要紧扣课标和教材。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单元中“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两大主题,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以此为依据,再与课标和教材相结合。其次,教师要把握本单元的整体脉络。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贯通。最后,教师要了解本单元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本单元所学内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4.1.2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工具

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内容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在制定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时,要聚焦核心素养,基于大概念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春秋战国的变法与改革》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概况;(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历史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水平,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时目标。在备课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材辅助工具,如课件、教案、思维导图等。[4]

4.2课堂教学

4.2.1创设情境,导入单元主题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在讲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单元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思考,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单元的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鼓励他们思考、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

4.2.2围绕大概念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围绕单元大概念,在教学中以主题为核心,以大概念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围绕单元大概念展开深入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一节课中,你将重点关注以下哪一方面?为什么?”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大概念: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4.3课后拓展

4.3.1布置拓展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单元主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历史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完成后,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如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你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后,可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拓展性作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5]

4.3.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在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职业?为什么?”“你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选择和个人理想、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新知、解决新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结语

总之,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但这一教学策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材内容设置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单元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从大概念出发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范治宏.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4,(04):60-64.

[2] 白金龙.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单元主题教学[C]//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新时代青少年政治素养提升与跨学科课程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二).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县中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97806.

[3] 陈海华.基于大概念进阶学习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2):13-17.

[4] 刘枰,谭杰,卢利.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3,(14):53-55.

[5] 李争艳.大单元视域下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110/d.cnki.ghsfu.2023.0006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