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剖析与综合防控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校园欺凌;初中生;综合防治
正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专项课题《关于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X304
引言:
在2016年,教育部针对十五个省份和十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项随机抽样研究,结果显示,超过 30%的受访者曾经受到过校园欺凌的困扰,而且,大约 5%的受访者频繁地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当检察部门执行法制教育的时候,他们也对此进行了实地考察。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学校里遭遇到或看到了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不管是身体上的攻击,还是口头上的攻击,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校园暴力事件。依照我个人的学校心理咨询实践经历,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是小学的高年级还是初中的七、八年级,欺凌行为都相当常见。这种情况呈现出了欺凌对象的多元性、欺凌方式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了欺凌行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散。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1.言语欺凌
与身体冲突相比,言语攻击更难被教师发现。在青春期,他们正在塑造并进化个人独特性,他们的内心极度敏锐,易产生猜忌。尽管他们的言辞攻击仅仅为了短暂的快乐,并未对他们的身体产生实质的影响,但他们的精神创伤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
2.身体欺凌
身体欺凌的定义范畴较广,通常的表现为带有身体触碰性的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在学校的厕所和宿舍等隐秘环境中最为常见,并且这类校园暴力事件通常是由琐碎的事情引发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进行的抢劫、敲诈和勒索等行为。
3.嫁接欺凌
把自己的压力和困扰传递给他人,进行回应、反抗、缓解压力的行动,这种情况通常被归类为嫁接性侵犯。这些进行嫁接性侵犯的人可能会对多个受害者进行侵犯,甚至可能是之前的受害者。
4.关系欺凌
采取排斥、忽视等手段给别人带来精神上的打击,这种情况在学校里经常出现,通常会展示出组织小组、形成群体,并且群体内会忽视某个学生。在初级中学的女性之间,欺凌的行径主要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任何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触发欺凌的情况。一般来说,女性并不会选择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直接展示她们的反感、羡慕或其他感受,反倒可能将其转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恶劣行径。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喜欢以人际关系来衡量自身价值的初中女生而言打击性更大。在青少年阶段遭受孤独和排挤的人,在成长后更可能面临如抑郁、缺乏信任等精神和情感问题,并可能遇到社交问题,甚至可能塑造出迎合他人的性格。
5.网络欺凌
这种欺凌行为并非新颖事物,反而随着人们对网络沟通的依赖度日益增加,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社交媒体看起来像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好像能够覆盖全球,照亮每一个角落。然而,真相往往是阴暗的,充斥着危险和困难。并且,网络欺凌与传统的欺凌手段有所区别,它能够通过避开欺凌者来缓解伤害。如果谣言在网上流传,不只会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还会使他们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尽管是成年人,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更别提那些尚在心智发育阶段的初中生了,他们在面对虚拟世界的网络欺凌时更是感到棘手。
二、初中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剖析
1.家庭环境复杂,监管方式不当
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家庭在塑造学生的个性与行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是由父母共同塑造的,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的缺失,都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复杂环境的家庭通常包括条件艰苦、父母分离或重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离家的家庭。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生活状况不稳定,这可能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足或不稳定。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情绪变得更加敏感和冲动。中小学生无论是在单亲家庭还是重组家庭中,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关怀和爱护,他们逐步形成的不良心态加大了校园欺凌的发生。青少年的监护人有责任进行管理和保护,如果监护人的管理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反抗和暴力的情绪。正确的家庭抚育手段涵盖了强硬的抚育手法以及宽容的抚育手法。采用粗鲁的教导手段,主要是采用简单的暴力手段,这样的教导模式很可能让孩子们产生对于暴力的认知,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会模拟父母的处理方法,最终导致他们变得具有暴力倾向。与强制性的育儿手段相较,一种更加极端的做法就是无视,即父母对孩子的行动漠视。由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并未得到足够的保障,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经历来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一旦青少年产生了不正确的思维模式,他们就可能进行或者遭受学校欺凌。
2.学校道德法制教育乏力,安全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一直在推动素质教育,但是学校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有些学校仍然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准,对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有效教育还不够。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偏重文字,老师以文字形式进行阐述,而学生则将其视为知识,这种模式并未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制教学的手段过于简单。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转变把法律理论的阐述融合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演说的教导方式,以此来更深层次地扩大安全教育的范围。学校的安全性构成了教育的根本,并且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保护。按照危险控制理论,学校是一个广泛的社交空间,拥有更强的实力、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预测潜在的风险和伤害,并且更有可能执行必要的策略来避免或减少伤害的发生。然而,由于法律对于中小学的安全保护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挑战,当然,这也受到了学校本身的影响。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上,存在着紧急响应和后续事务处置的操作流程的短板。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无法立即阻止,受害者也无法获得即时的保护和医疗援助。在事后的处理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心理的指导和家长的安慰,也没有对处理结果进行有效的公告,这导致了信息的歪曲和恶意的传播,从而产生了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策略
1.完善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环境
学校作为首个阻止校园暴力的地点,其严谨的教育标准能够成功地限制学生的行动。在学校建立教育标准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暴力的存在,并且根据这种暴力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专门的规则,通过这些明确的条例来严厉处罚那些进行暴力的学生。如此,学生的行动会受到严谨的校园法规的限制。同时,班主任还应该设立班级法则,根据班级学生的真实状态,对他们的特定行动进行深入的管理,通过深入研究和完善学校的法规,让他们的行动变得更有序。我们还需提升学校的文化水平,以创造融洽的教育环境,通过校园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具备礼仪与崇高道德的特质。此外,我们还需构筑优秀的师生联系。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尊崇并理解所有学生的进步,充满关注地照顾他们,并用公正的态度看待他们,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我们的呵护与关怀,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此外,我们需要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塑造优秀的班级氛围。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关注和维护班级的整体性,采用诸如举办主题班会和组织各类活动等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欢乐,领略到团队协作的魅力。为了防止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实施保密措施。这样不仅能对受欺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也能对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从而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避免校园欺凌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
2.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与家长需要增进互动,提供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需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做出示范,塑造榜样,并且,还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自我调整。父母需要对孩子的身心状况进行适当的监控,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以防止他们养成孤独、冷淡的个性。另外,家长们需要妥善地引导孩子,塑造他们的正确理念。家长们需要关注提升孩子的优秀素质,引导他们懂得感激,从而塑造出优秀的个性。比如,当孩子遭遇生活的挑战,家长们需要立即提供援手和协助,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平常的生活里增强对孩子的人生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生的珍贵,同时明白暴力并非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手段。此外,父母需要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善于帮助他人的优秀性格。在此基础上,学校也需频繁地与家长沟通,掌握他们的学业及日常生活状态,以便共同设立适当的教育策略,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和睦相处。
3.加大社会宣传,营造法治氛围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公众舆论导向,以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在社交媒体上报道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我们需要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可以多向青少年学生推广一些有益的节目内容,例如法制教育节目等,充分利用媒体社会的积极影响力,加强社会对校园欺凌的正确理解,并提升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接下来,相关的政府机构也应该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止网络暴力等欺凌行为的发生,并对传播网络暴力的人实施严厉的处罚。同时,相关的公安部门也应该加大对辖区内学校安全的管理力度,确保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此外,学院还需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提升公众的安全认知。在日常的课堂教导上,老师需根据课本的主题,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讲解。比方说,可以借助观赏相关的影片,使得学生理解到何为欺凌。我们需要主动地指导和协助青少年建立对法律的认知,明白和尊重相关的法律条例,主动反对任何违反法律的行径,以防止可能的损失。同时,我们还需要提升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指导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接纳社会,设定合适的人生追求,以此来塑造优秀的道德素质。另外,教育机构需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判断对错的技巧,教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管控,防止由于情感的起伏导致的无谓的冲突。
4.学校优化教育内容,完善安全机制
一般来说,初中的校园欺凌源自学生之间的微妙冲突,然而这种冲突往往会触发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这其实主要归咎于学校未给予他们足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唯有通过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我们才可以在基础层面上阻止校园欺凌。提升道德观念的培养,需要对道德观念的学科进行改良。老师需要提升实际案例的研究,以便让学生理解校园欺凌所造成的威胁。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改革思想道德的教导模式,摒弃传统的老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而是采用如模拟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行老师和学生的讨论等多种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热爱。鉴于当前学校法律教育方式过于单调,学校有能力采用各种方式来实施教育。首先,进行模拟审判。借助学生的参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体系。其次,安排学生参与观赏与法律有关的电影和TV节目,借助他们的实际案例来提升他们的实践经历。作为校园暴力的源头,学校应当竭尽全力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以确保学生的安全,构建全方位的监控系统,确保校园环境始终有人进行监督,避免为校园欺凌提供场所;设立校园巡逻队,定期对学校进行检查,并在上下学等欺凌高发时段进行不定期的巡逻。第三,制定紧急预案,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迅速地实施有力的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结语:
毫无疑问,学校欺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校园欺凌的发生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构造、学校文化、社会规则和秩序等多方面的影响。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彻底消除这种情况的出现。然而,在事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和应对只会使我们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强调如何应对并不如重视如何预防。我们期待所有学校的学生在这里都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打造“人人相互尊重”的和谐校园。同样,我们也应该积极进行校园欺凌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它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进材. 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1)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