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小学道德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
关键词
效果;道德与法治;小学
正文
由于小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的关注和喜爱程度较低,因此,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尽管如此,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教育改革的机会,对教材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此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与探讨,希望能找出一些方法,来有效地提升小学德育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效率低的原因
1.1教学内容的设置不科学
《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置,旨在促进小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促进其道德自觉的养成。另外,这些课程所涉及到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同学们学会法律,了解法律,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是,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进行“道德说教”之外,还应该把法制的内容与活动、游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老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并没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对事物的实质进行剖析,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并不够科学,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
1.2教学方式不合理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许多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合理的,不仅模式老旧,而且只是照着书本上的内容去讲,这种讲述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既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开展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开放”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注意扩展与扩展教材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老师要突破教材和教室的局限,在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同时,也要在课堂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地调整时间,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开放,以适应整个教学的需求。
2.2生活性原则
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立足于人生的学问,一切学问都来源于实际生活。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之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教材设计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要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育与法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
3.1让小学生通过表演来感悟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当遇到故事完整、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的文本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去扮演文本中的角色,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演绎故事情节。利用自制的鲜活的课堂剧,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思想意蕴。通过社会体验,让学生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比如,在《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百货公司里,扮演父母和星星,互相劝说。先让学生表演,然后对表演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言行更加完美,让他们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与能够要的之间的差距,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的道德认知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外在的行为。
3.2通过辩论活动深入明白道理
小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必须要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道理。而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央视曾对“国际学院辩论会”进行过现场直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各国参赛选手旁针博引,舌战群儒,展现出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高超的辩才水平。在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创造出一种道德认知冲突或者是捕捉到他们的认知冲突,那么就可以让他们通过争论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主动、更加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在这种争论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理,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技能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造出一种道德认识的冲突,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进行争论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心中的110》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我是你们老师的好友,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你们的老师?”可以不要求学生们立刻给出答案,让那些愿意去的人去左侧,那些不愿意去的人去右侧,把座位调整后,教室就变成了一个讨论的场所,在对抗性的争论中,学生们会受到启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都有可能隐藏着危险,请不要忘记拨打自己心里的110,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识水平得到提升。
3.3知行合一,以实践来检验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学训练之外,也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将知识与行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从这些经验中得到一些感性的体验,从而让他们的道德评估水平得到提高,从而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父母只注重对子女智能的发展,对其它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因此,很多小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不感兴趣,对别人的工作也不感兴趣,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会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所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成了一种习惯。在上《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节课时,我首先要让同学们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到校内和社会上有很多的工作岗位,在那些工作岗位上,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他们每天都在无声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要让学生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自觉地去到各个岗位上去,亲身经历劳动的全过程,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了解与尊敬,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4懂得换位,认识深入
人们经常说,做事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在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换位体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道德知识,将自己的道德情感内化到自己的道德认知之中。比如《有多少人为了我》,就有一系列的卡通,题目是“你能不能替他们考虑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回想起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给别人带来麻烦;如果他们是你的亲戚,你会怎么想?换做是他们,他们会怎么想?这样,就能让学生们对自己对待劳动者的态度进行思考,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顾自己,要只顾自己,要珍视他人的劳动果实,让他们对道德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4结语
总之,“学无定规”,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创造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课堂变得鲜活,使学生的活动更加活跃,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增强了他们的主体参与度,进而加强了道德与法制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子健.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J].科技风,2020(13):42.
[2]朱正平.注重“三个对话”,奠定《道德与法治》教育基础[J].福建茶叶,2020(4):397.
[3]季月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J].名师在线,2020(12):7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