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西部高职高专图书馆员专业成长路径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郭莉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万州 404100

摘要

馆员是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根基[1],推进馆员专业成长是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战略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馆员专业成长现实表现不容乐观,当前应优化角色行为、夯实理论功底、练就实操本领、开掘成长源泉,促进馆员专业成长。


关键词

专业成长 馆员 图书馆 高校

正文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提出:馆员是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根基[2]有关资料显示,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环境设施占5%、文献信息资源占20%、馆员专业素养占75%[3],馆员专业成长可见一斑。随着基于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读者核心诉求与馆员服务能力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职高专尤其是西部(以重庆为例)高职高专图书馆员(下简称馆员)作用的发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值得期待,馆员专业成长无疑被进一步凸显出来。馆员专业成长的价值、现实表现及优化路径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价值意蕴

(一)馆员角色定位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以及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馆员是读者与信息资源的桥梁纽带,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围绕推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馆员分为专业馆员professional librarian)、学科馆员、数据馆员(Data Administrator)、辅助馆员、图书管理员等,具有专业性、服务性、教育性、科研性等鲜明特征。馆员集文献资源建设、咨询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角色,始终处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灵魂”地位。

(二)馆员专业成长的价值

馆员专业成长是指馆员持续通过职前学习和在职学习提高,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重在立足馆员内在专业素质的提升,使馆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达到专业标准。馆员专业成长不仅影响着个人职业成就,也与高职高专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乃至高等教育体系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紧密相关。一是升华馆员职业素养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深入心,人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获取新信息知识。要求馆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图情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服务技能,更新服务理念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勇于实践创新,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不断提升其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在图书馆事业中实现个人更好的发展。二是推进图书馆接续发展。馆员专业成长是高职高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新要求推进馆员专业成长,有助于科学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有助于促进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为学术研究提供独特的资源支持; 有助于推动知识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促进共享互动空间的构建; 有助于推动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的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信息需求。三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双高计划”建设非常重视核心竞争力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而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就应该重视馆员的专业成长。推进馆员专业成长,有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深化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促进院校及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馆员专业素养的构成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有其独特的专业素养即专业标准,馆也不例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化,对馆员专业素养建设提出新挑战。馆员专业素养是指馆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馆员专业素养包括师德师风专业理论服务技能专业发展能力4个维度16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馆员专业素养结构图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检索发现,国内学界对公共图书馆、一流大学图书馆员专业成长有一些研究。如:蔡为明图书馆新馆员专业成长与发展,胡培卿对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策略,孟建华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刘晓芳、李会敏对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的弊端及其完善策略,沈丽荣对大学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的多元取向、大学馆员专业发展的内涵障碍与策略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学界对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服务技能、学术能力培养关注度不高,研究层次高职高专馆员专业成长研究更是寥寥国外学者对图书馆员专业成长的研究主要以 “理论框架”“解释视角”等形式表现出来[4]。一是建构主义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理论[5]。认为图书馆员专业发展是馆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建构形成专业经验,创新服务模式,并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二是实用主义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理论[6]。该观点成为引领美国图书馆员专业发展实践的新理论。三是情境主义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理论[7]。认为图书馆员专业发展模式并非唯一,而要根据具体情境来选择合适的馆员专业发展模式和路径。日本学者对“情境图书馆员发展与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度阐释和进一步丰富。美国罗文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种图书馆员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PLC)模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馆员工作状态及作用发挥,笔者近半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短信、微信)访谈、网站查阅、实地拜访等,对重庆市40余所高职高专和成人专科院校图书馆开展调研,共26所高职高专图书馆数据基本完整。调研得知:馆员总体胜任力较高,但专业成长不容乐观。

(一)自主发展不足馆员爱岗敬业,尊重他人,关爱学生,师德师风优良(91.6%)。但仍有少数馆员奉献精神、担当意识、主动作为较为缺乏;馆员“重业务轻思想”现象(72.4%)较为普遍;观念陈旧,工作被动应付,服务满意率(78.2%)有待提高。

(二)理论知识薄弱92.5%的馆员能掌握收集、整理、馆藏、流通等基本知识,但对图书馆学、文献资源、信息技术、决策咨询等深度专业知识掌握的馆员不超过23.1%。

(三)服务标准不高近几年,高职高专师生大幅增加,对信息资源服务要求更加专深,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但馆员能为教学科研深度服务(41.3%)、开展咨询服务(36.1%)的相对较低,师生认可度(79.6%)不高,仅有8%的馆员可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馆员对社会服务适应程度(47.3%)偏低,有17.6%的馆员认为与同事相处及管理能力尚待提高。

(四)专业成长被动馆员工作归属感较强(84.8%),但终身学习意识(53.4%)不强、外出培训提升机会少(7.2%),有86.8%的馆员认为服务创新有心无力,仅有8.2%的馆员近三年参加课题研究,出版专著、教材的馆员极少,有62.2%的馆员认为自己发展机会少。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价值取向偏离。馆员自认为工作琐碎,职业倦怠大有人在。不少教师及管理者认为图书馆无足轻重,影响不了学校发展大局,严重干扰馆员专业成长。二是培训随性。85.7%的馆员认为培训内容不对路,支持馆员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研讨的院校占36.3%,邀请图情专家来本院校开展业务指导的占22.6%,参加国培、省培项目(2.8%),支持馆员参加图情专业学历教育的院校占3.1%。三是队伍偏弱。在编馆员数量(重庆馆均8人)比全国(馆均13人)[8]低很多;博士占2.4%、硕士占5.1%、本科占84.6%、专科占7.8%;高级职称占32.1%、中初级占61.3%,其中图书资料系列职称仅占5.5%;35岁以下占17.3%、50岁以上占59.6%;图情专业背景占3.3%。四是擢升不易工作职责明确到馆员人头的院校占55.4%,独立制定馆员考核奖惩制度的占11.1%,制定馆员专门考核指标体系的占4.9%,运用考核结果奖励晋级的占11.2%。

、优化路径

    (一)诱发源动力,优化馆员角色行为

优化馆员专业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多元实践互动诱发馆员专业成长自我优化源动力,实现馆员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最佳角色。

1.淬炼师德师风。思想品德、学术道德对馆员执业活动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强化理想信念、师德规范、职业道德、先锋意识淬炼,铸就立德树人之魂。

2.更新服务理念馆员行动要有符合教育和读者服务本真本源的理想与信念。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目标,涵育“学科服务、学生本位服务、决策咨询、智库服务及跨业态多元服务”等理念,刷新馆员服务形象。

(二)确保实效性,夯实馆员理论功底

专业理论功底是馆员专业成长的根基,必须确保馆员教育培训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

1.科学设计方案。馆员培训与全校教职工教育培训统筹推进,科学设计馆员培训内容、方式、地点,增强馆员培训针对性

2.合理设置内容根据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馆员队伍建设要求,合理设置新政策新理论、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等培训内容,发挥馆员教育培训导向作用。

3.创新培训方式探索“走出去+请进来” “专题培训+系统轮训” “实践锻炼+理论学习”“上线上云+现场实操”等模式,提升馆员教育培训实效。

(三)聚焦专业化,练就馆员实操本领

馆员业务技能是馆员专业性的内涵体现,包括资源组织、利用、服务等多方面。

1.资源组织满足所需合理配置与学校专业匹配的纸质、数字文献资源类型、载体。规范文献资源采访制度、编目流程、加工周期。文献信息资源揭示报道智慧化信息化规范建设特色数据库并发挥作用。细化珍贵、特色文献保存措施。

2.信息咨询主动响应。开展现场咨询、网络咨询、信息资源推送、专业群服务导航。开展信息挖掘、资料汇编、预约服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咨询服务

3.教学科研服务有求必应开展科技查新、查收查引、代检代查、定题服务及嵌入式教学科研服务。开发以期刊、专利、标准等为主的产学研信息资源库。为师生课题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创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4.读者活动常态开展。组织专题讲座、读者活动,主办读书月(会)、成果展览及社团活动。建立读者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新技术体验区等个性化服务空间并开展体验活动。

5.信息素养教育深化拓展。全覆盖多形式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免费利用图书馆网站、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培训教材,开设课程,开展教研活动。

6.团队共同愿景积极构建。加强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心态管理和情绪管理等能力养育,促进馆员之间、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构建馆员团队共同愿景

(四)着眼创新力,开掘馆员成长源泉

创新力是赋能馆员专业成长的“增长极”。

1.完善认知体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系统学习图情学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开展馆本培训,开设馆员论坛,建设馆员工作室(坊)、互动联盟(平台)、师徒结对等学习共同体,完善馆员认知体系,促进馆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稳步成长。

2.提升服务能级。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学习,提升信息检索、处理和应用能力。参与书目数据库建设、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提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能力。了解并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兴数智技术概念和应用,探索智能化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新模式。强化信息安全意识,确保图书馆和读者信息安全。

3.拓展服务范围。面向校内外读者开展图书借阅、报刊查阅、数字资源使用服务。指导合作单位建设图书馆(室)并培训人员,为其教研科研、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信息服务,为其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4.提振研究能力。把自己在读者服务中的所学、所思、所研提炼成报告、案例和论文并发表或展示,主研、主持课题(项目),参加研究成果申报评选,编撰教材、专著,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学术团体(会议)并推广交流研究成果,加快成长为骨干馆员、知名馆员、教育家型馆员

 

 

参考文献

[1] [2]郑清文,梁南燕,陈建龙.基于创新力标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队伍现代化建设新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年第1期.

[3] 臧鸿妹.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8):40-41.

[4][5][6][7]施雁冰国外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取向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3):078-083.

[8]涂运祥,杨柳,唐晓应.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22-04-09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4年度一般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研究K24YG3040214成果。

 

 

作者简介:

郭莉,女,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现代图书馆管理。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课题1项、主研重庆市教委项目1项,论文公开发表或获重庆市、万州等级20余篇,分别被重庆市文化委、重庆市高校图工委表彰为重庆市古籍工作、图情工作先进个人,曾担任万州区第届政协委员。

    

 

联系电话:13028376663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256号(区教委1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