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震

怀来县官厅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托付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项任务意味着,当今中国的学术正面临一个积极的转向,即从长期以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并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这一转向又在思想理论上要求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深入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特别是深入当今中国的现实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才能坚决地承担起它的思想任务,才能真正成为能思的和批判的学术。聚焦中国特色,要以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目标,坚持自主性导向,重塑人才评价的价值引领,尊重学科规律,构建分层分类人才体系,坚持科学化导向,重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系统重构,建立人才评价监督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创新

正文


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时代新阶段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是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国特色哲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情怀

首先,要讲政治。政治立场坚定是对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的第一位要求。首要的是坚持人民立场,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同样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应学会“以学术讲政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要有学识。我们经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现在看,“一桶水”的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不仅要著作等“身”,更要著作等“心”。不仅要做“大国良师”,更要做“大国良参”。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在研究和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真效果。再次,要懂规矩。深刻认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具体内涵,“无禁区”是相对的,不是说只要是学术问题就可以随意“研究”,就可以不顾场合地口无遮拦,更不能沽名钓誉地标新立异。学术“无禁区”要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术上,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都不能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歪曲党的方针政策、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2新时代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

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亦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息息相关,高质量发展涉及我国多方面的协同进步,是总要求,而不是单一的经济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征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也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由所处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上层建筑最终都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哲学社会科学不是被动的高质量发展,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尤其是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需求必然得不到满足;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

2.2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至今,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形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真正站了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使人民真正富了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逐步使中国人民强起来。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成功密码,对于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系统总结百年奋斗成功密码,以此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2.3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历史方位下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对物质上的高追求,然后是对精神上的高要求,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辩证统一。从物质需求来说,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可能更加凸显。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民群众面对“内卷”现象选择了“躺平”,很显然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为此,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从精神需求方面来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供给,从而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路径

3.1聚焦中国特色,重塑人才评价的价值引领

通过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从外生性移植到内生性传承的转型,从内部学术逻辑建构到外部社会需求逻辑重构的转变,从学科结构固化到学科多元开放准入的系统化重构,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学术传统中构建自主性学科体系,构建起自身的特色,在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中“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应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价值观引领,注重人才的价值取向,注重成果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方向标和推进器作用,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产出优秀成果的人才遴选出来,把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出创新成果的人才遴选出来,把立足本土文化传承创新和外来文化改造创新产出优秀成果的人才遴选出来,把引领世界社会思潮,为人类社会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才遴选出来。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从中外大量的评价理论和评价实践中,概括总结形成新的评价理论、方法和体系,以此来指导人才评价实践,推动中国特色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中国方案。

3.2坚持科学导向,重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应在人才科学分层分类基础上,使用多元主体、多维指标、多种方法、动态调整开展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鼓励不同行业组织、不同单位根据人才的行业领域、职业特性、岗位类别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扩大基层单位人才评价自主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人才评价。同一领域的人才根据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如青年人才注重其潜力,有一定成就的人才关注其创新成果的质量,高层次人才注重其全新领域的开创、引领力和团队构建成效。根据国家需求、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对人才评价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真正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让真正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能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和社会尊重。

3.3强化系统重构,建立人才评价监督保障体系

第一,强化新机制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重构组织管理模式、人才评价模式和监督模式,重建组织架构和职能划分,确保评价机制高效运作,使评价功能最大化实现。第二,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以数字化转型改革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模式向智治模式转变,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社会机构、职业共同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第三,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建立集人才培训、项目对接、交流合作、创新创业、评价认定、咨询服务等功能的数智化、一体化、一站式精准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第四,构建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以人才为尊的多元化差异化动态化激励体系,以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实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前置激励和结果激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评价体系,实现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协同互动,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第五,构建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施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评价监督机制,实现政府、机构、行业、公众、个人多主体参与,过程监督和随机监督相结合,动态监督和全流程监督相结合的评价监督体系,保障人才评价机制阳光科学运行。第六,营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打造潜心治学的学术氛围,鼓励学者潜心从事原创性工作,通过科学正向的评价导向重构健康规范的人才评价生态。

结束语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要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培养自己的人才。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好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工作,努力培育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2]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4]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