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莫树彬

桓仁满族自治县西江初级中学 117200

摘要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是推动创造力发展的活力。 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关键词

问题意识 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

正文


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非常主张通过问题意识让学生来掌握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并学会学习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对本探究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这些教育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倡导的仅仅是理论而已,缺乏相应的实践性,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却很少国外的教育经验有些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硬套,只能借鉴。课改模式基本上都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忽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探究组进行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着重研究诱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方法策略。

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探究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面对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1、通过研究,逐步摸索出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实用的做法,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实现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针对以上分析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学生问题意识养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根据我校实际,选择初一、初二各一个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探究研究的内容分阶段逐项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地有效方法和途径。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阶段:通过宣传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断向学生宣传“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深入学习的地点”、“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等观念;给同学们讲古今中外名人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伟大的发明、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发现都是由问题引起的。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力。只有有问题才能有发现、有创新。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阶段:本阶段研究的内容是如何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将道德与法治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去思考

2)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道德与法治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例题创设和学生生活情境类似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将道德与法治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更大的兴趣。让学生去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道德与法治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故事、道德与法治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了解道德与法治史,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4)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思维渐渐放开,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愿意提出问题

1)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方法转变,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2)教师要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走下来,与学生交朋友;要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3)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倡导“言者无罪”, 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

4)敢于向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挑战。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勇气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5)给与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以认真并赞许的态度去倾听,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多一些肯定、帮助、指导,少一些训斥、指责、嘲笑、讥讽,以培养孩子“敢问”的勇气,逐渐训练并引导他们向更有价值的问题前进。

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阶段:研究的内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会问,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适时、适机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提的好,提的是时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的效率,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甚至出现一些创造的成果;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要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目前就实验班学生问题意识而言,确实普遍都有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在研究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既想改变教学方式,又怕影响教学质量,怕学生的过多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改革举步维艰,新理念、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判断,从根本上感知知识,才能发现问题,带着理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进行适时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评价,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今后我们将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策略,并运用、推广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妍,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分析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3-95.

[2].方兴军.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创新的策略研究凵.文理导航(上旬),2022,(11):70-72.

[3].赵倩.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凵文理导航(上句),2022,(11):82-84.

[4].张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单元教材分析初探凵现代教学,2022,(19):70-71.

[5].朱学歌.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山吉林教育,2022,(28):15-17.

[6].蒋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22,(28):77-78.

[7].杜忠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2,(28):79.

[8].陈初胜.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2022,(39):140-144.

[9].万翩.立德树人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2022,(27):120-123.

[10].邵明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山中学课程辅导,2022,(27):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