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莫树彬

桓仁满族自治县西江初级中学 117200

摘要

伴随教学改革,探讨本探究的切入点,总结规律,形成经验。夯实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智商情商相统一、知行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烽火相传永不泯灭。向课堂要效率,用传统经典文化粉饰课堂,熏陶学生,营造热爱、传播、应用传统经典文化的课堂学习氛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制 传统经典文化 有效应用

正文


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做法符合时代主题的要求和新时代教育的育人目标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探究是伴随教育教学改革和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潮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的。并且我们的预设目标,是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前人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有层次,有梯度,通过探究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成研究目标。牢牢抓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探索“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经验,总结规律,形成有规律的有效应用模式——导入环节:提纲挈领;学习环节:领会透彻;应用环节:画龙点睛;总结环节:言简意赅;提升环节:经典概括。达成研究目标,收到“以研代训”的效果。

在预设目标时,我们围绕教育是“为谁服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大目标出发,从上好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每一堂课的这一小环节入手,牢牢抓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研究主题,探索“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经验,总结规律,形成模式,不断推广,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德育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率,用传统经典文化粉饰课堂,熏陶学生,营造热爱、传播、应用传统经典文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夯实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智商情商相统一、知行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烽火相传永不泯灭。研究需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他人的优秀成果先承接,再创新,不断实践、探索,形成经验,总结规律,提升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收到“以研代训”的效果。

学习与研究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和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使探究组成员明确了本探究研究的基本抓手是核心概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主阵地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

提升了所有人员的科研能力,明确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为顺利完成探究研究提供了“公式”。使探究组成员明确:探究研究需要用心想,切实学,真正做,并且要将学思做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探究研究面临的众多实际问题。学习两篇网络文章—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学习他人在本探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其学懂学会,承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为以后的突破和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这次学习,开启了课堂实践之旅,从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入手,奠定本探究创新研究的基础。促进探究组成员多读书,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

解决了怎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用经典文化助力德育目标的达成的问题。使探究组成员明确本探究研究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的把手和突破的方向、突破的思路。我们的学习持续性的,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一次,都是利用教研时间,不仅仅是探究组成员,政治组成员全员参与,做到了“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引领培训”。

为达成探究研究“三大类”目标,探究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多方面开展工作,将学习、实践、调查、反思、设想、总结、创新用课堂教学这一条红线紧紧穿在一起,即穿插进行,又有条不紊。

1.承接与突破——此阶段,我们确定出本探究的研究策略或方法措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先承接,再突破,寻求最佳突破点。

承接他人的研究成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进行教学的方法由来已久,每一版的教材的多处都有引用,有许多教育界的优秀研究者有过许多关于传统文化与课程整合的探究研究。有的探究组提出“在教材内容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学情景中加入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传统文化三方面”。这些优秀的成果,我们都继承下来,用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在此基础上,继续探求“有效应用”策略。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一轮学习应用型听课、反思、评课、总结、探讨。

找出我校衔接的突破口——导入环节:提纲挈领;学习环节:领会透彻;应用环节:画龙点睛;总结环节:言简意赅;提升环节:经典概括。狠抓“有效性”,杜绝“形式性”,消除将所有的经典语句都搬到课堂上,把课堂变成古文断章取义、杂乱无章的堆砌。更不允许出现生搬硬套、笑话连篇的现象。探究组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实践研究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时实践。由莫树彬、倪振英两位教师进行实践操练,分析得失、利弊。进行的这两轮听评课活动都有总结经验,并形成文字材料,留有课堂实录。初步得出结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策略有:导入环节:提纲挈领;学习环节:领会透彻;应用环节:画龙点睛;总结环节:言简意赅;提升环节:经典概括;与本探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例、校本教材、研究论文等。

资料文献查阅、整理。了解同类探究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探究借鉴。此研究方法是在确定研究探究,填写立项申请,开题论证会期间使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解决寻找切入点不恰当和运用经典不准确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运用经典的能力提升。此方法主要在实践研究阶段使用,主阵地—课堂实践,主研究—课后反思与自我总结。主要反思和总结经典引用得是否恰当,引用次数是否过多,是否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主要应用在实践教师经过一定阶段的课堂实践后,进行的阶段总结,这些总结都形成了经验材料。 设计问卷,了解目前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认可度的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立项申请和研究计划都是依据调查问卷进行的,调查问卷为探究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依据。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做法符合时代主题的要求和新时代教育的育人目标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典传统文化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是伴随教育教学改革和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潮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的。并且我们的预设目标,是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前人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成研究目标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学校教育,在深入了解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1)在本探究的切入点方面,总结规律,形成经验——导入环节:提纲挈领;学习环节:领会透彻;应用环节:画龙点睛;总结环节:言简意赅;提升环节:经典概括。狠抓“有效性”,杜绝“形式性”,消除断章取义、杂乱无章、生搬硬套、笑话连篇的现象。

2)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学经典、用经典、传经典、文明有序的良好学风。

在研究内容上面临如下问题:

1、课堂导入环节,除了利用生活实例,名人故事,还可以用诗词曲赋、成语典故等,扣住课堂目标,吸引学神的眼球,刺激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目的是提纲挈领,如果失控容易跑题或者占用太多时间。

我们的对策:备课时严格设定问题的范围,严禁随意联想,以免跑题万里。

2、课堂教学环节,在每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解决之后加入一句经典名句会使人感到课堂的活力、温度、高度和深度,以吸引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引导不当,容易变成古文翻译,把思政课变成语文课。

我们的对策是:引用学生熟悉的经典名句或者对陌生的经典让学生先记住,课后查阅。

3、课堂讨论环节,用经典名句刺激学生的展示欲望,同时鼓励他们学会引用他人的经典话语表达内心观点,教师再用经典古句以画龙点睛,抹去说教的味道,品味滋润的力量,学生领悟的是感悟收获的乐趣。如果应用不当,会导致学生比赛展示经典。

我们的对策是:“美味不可多用”,只在教师归纳时用最经典的语句,并且不是节节都得生搬硬套用,而是当用则用,不当用不用。

4、课堂升华环节,具体落实到行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行为规划,用类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结束语,更具有概括意义,学生会体验知识的实用。最多用一个,否则矫枉过正。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领略中国古诗词的美和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家严谨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刻苦专研的献身精神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感受到古代道德与法治家的科学智慧,领悟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了中国道德与法治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过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优秀品质和精神。

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蕴含的教育意义,提高了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初步掌握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过主义情怀基本方法。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有了较大提高,初步掌握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能认真专研、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七、参考文献

[1].杨丽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教学探究周刊,2022,(34):163-165.

[2].张玉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学周刊,2022,(34):58-60.

[3].刘小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 以学周刊,2022,(35):37-39.

[4].颜江霖.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探究试题与研究,2022,(33):96-98.

[5].付月.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下深度学习研究山试题与研究,2022,(31):109-111.

[6].马占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周刊,2022,(32):172-174.

[7].韩胜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策路.学周刊,2022,(32):160-162.

[8].宋成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思考与对策以.学周刊,2022,(31):160-162.

[9].杨生平.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山,当代家庭教育,2022,(18):153-156.

[10].李振国.巧用“走心”情景设计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2):51-53.

[11].丁云亮.基于思辨力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2,(25):130-1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