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建筑施工
正文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建筑单位采用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并不完善,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建筑物裂缝问题较为明显。为此建筑单位需要详细分析施工以及浇筑技术的特征,并探讨施工特点以及要求,以此找出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重新设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标准,并合理应用技术方法,而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及养护,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还要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其优势。
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含义
大体积混凝土为最小尺寸大于1m的混凝土结构,目前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其中包含工业厂房建设、水利施工以及高层建筑等。而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征为具有较小的地表系数,使得环境温度出现改变时混凝土内部以及外部间温度的差异会加大,从而会引发混凝土搜索以及裂缝,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效果以及应用质量[1]。为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收缩进行重视,并预防裂缝且实施养护管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效果以及工程质量。
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特点
(一)用量大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过大,为此需要较多的建筑材料对浇筑需求进行满足,如果想要将整体建筑质量提升,企建筑企业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管控,使得所用材料均符合标准。
(二)作业条件复杂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存在相应的特殊性能,具有复杂的施工条件,对于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较为适用。
(三)操作技术要求高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对结构的厚度以及稳定进行中试,防止浇筑后出现开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会选择连续浇筑施工技术,以不间断建筑混凝土将施工缝数量减少,以此降低混凝土内部因为温度差异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避免裂缝的出现。
(四)容易出现裂缝
混凝土浇筑环境室外具有较大的温差,并且因为化学元素和结构特性产生的影响会增加了开裂风险,在进行作业过程中如果室外温差大于25摄氏度,内部会因为温度变化出现显著的收缩,并且混凝土外部尺寸一般保持不变,内部和外部不协调改变极易出现裂缝,为此在混凝土作业过程中需要对环境温度变化进行关注,对施工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养护要求
(一)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避免混凝土开裂,需要对内外环境温差进行控制,控制温差在25摄氏度,以免因为温度变化产生应力集中或者开裂。与此同时种类不同的混凝土在质量以及抗裂性均有所差异,为此在施工时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混凝土,并且对于混凝土配合比以及水灰比进行观察,保证混凝土耐久性、强度以及抗裂性对设计要求满足[2]。如果混凝土内部温度相比外部温度较低,会出现负温差,为此需要选择有效的措施提升表面温度,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袋或者覆盖塑料等保温材料进行覆盖,从而将热量散失减少,使得混凝土内部以及外部温度可以保持平衡。当混凝土在正温差状态中,需要采用喷水等方法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喷水能够将混凝土表面蒸发速度进行降低,延缓温度下降,避免开裂的出现。此外喷水能够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以免出现干裂。
(二)加强混凝土抗裂性
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过程中,需要将混凝土抗裂心提升,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措施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的收缩,避免裂缝的产生。
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概况
例如某建筑工程项目,此建筑共计31层,建筑面积44,032平方米,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材料配比情况进行关注,同时确定用量,对各类材料进行合理分配,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水泥需求量,水花热反应会产生一定量的热量,如果未进行有效处理会提升混凝土内部温度,出现裂缝等相关质量问题。此外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同样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应依据施工规范操作。并且在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温差较大会加速散热,因此会产生裂缝,降低建筑的应用质量,而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不单单能够提升质量,还可以加强稳定性。
五、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策略
(一)前期准备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前期准备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在前期准备时需要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以此预测并且规避潜在的风险,而后还需要进行模板表面处理,应保持模板平整且无杂物,有助于混凝土浇筑时可以均匀填充。在进行混凝土配比时施工人员需要按照建筑工程强度标准,对材料比例精确计算,保证应用中可以满足要求且能够达到强度标准。对混凝土和易性提升能够将配比进行优化,将水热化反应减少,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能够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结构特性进行了解,确定构件尺寸以及需要的材料品种,和实际资源情况结合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
(二)加大对混凝土测温和养护力度
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测温以及养护工作进行关注,混凝土的开裂和温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此需要对温度进行严密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温度较高需要选择有效措施进行降温,可以向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将温度降低,以免由于混凝土温度较高出现裂缝。混凝土理想温度未17摄氏度-23摄氏度之间,此范围内可使混凝土实现最佳效果。在进行温度控制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混凝土后期养护,施工人恩怨需要加大养护管理力度,保证混凝土可以依据设计要求进行硬化以及强度的发展,经过养护后能够减少返工以及修补现象,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
(三)确定混凝土配比
混凝土施工浇筑时施工人员需要正确了解主要配比,清楚的认识施工材料性质、特点和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配比合理性,以此发挥自身优势,在配比过程中应按照工程需求和材料供应情况进行,并按照规定标准对材料予以配比。此外为了将混凝土水化热反映进行降低,施工人员在配比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没回,从而将其性能改善;同时还需要控制砂石以及水泥的用量,一般情况下水泥配合比为400 kg/m²,含泥量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强度。
(四)加强搅拌浇筑技术
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依据建筑工程要求以及标准,将材料有序倒入搅拌设备内,通过搅拌工具实施搅拌,保证混凝土质量。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机械设备予以搅拌,在加快搅拌速度的同时可以提升施工效率,然而在此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产运转,以免出现意外情况。而后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依据工程特征选择有效的浇筑方式,满足施工现场整体要求[3]。此外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而言还需要进行保温,将核实的保温材料覆盖在建筑表面,从而对混凝土温度变化进行控制,以免由于温度变化较大出现质量问题。
(五)编制浇筑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对于分层浇筑的施工,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建设项目一般选择自上到下的分层原则进行混凝土浇筑,此方式能够确保混凝土均匀性以及密实性,将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提升。此外分段浇筑也属于一种常见方法,适用于表面积较小且厚度适中的工程,但是会因为施工现场、施工设备以及机械等多种原因影响,为此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如项目具有较大的规模,需要找出其他更加合适的方法,应用分段浇筑过程中同样需要采用自上到下的原则,按照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
(六)合理控制入膜温度
应用浇筑技术时为了获取良好的浇筑效果,施工人员需要对浇筑过程中温度情况进行控制,可以采用低温水或者石子洒水方法将混凝土温度降低,以此改善水化热效应,以免混凝土内部出现较高的温度效率。在控制温度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材料的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吸收外部热量提升温度,使得混凝剂能够在混凝土中均匀分布,将其工作性能改善,有助于整体质量提升。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了解浇筑速度,防止因为过快或者过慢浇筑使得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出现裂缝等问题,而匀速浇筑可以水热化现象减少[4]。
(七)控制拆模时间
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熟知,以此确定拆模时间,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工作,对温度进行持续监测,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温度,当温度较高后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下降,为此应控制拆模温度应大于25摄氏度。在初次浇筑时还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考虑结构大小以及位置,有助于在施工时进行针对性管控,以免混凝土发生裂缝。
(八)提升现场施工质量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传统人工监督方法具有一定的劣势,会加大资源消耗,降低效率,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采用现代治理模型方式,其中包含智能网络、大数据以及BIM等技术,从而优化现场监督以及管理模式,将人力物力投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以实施监控数据。而现场施工选择智能网络时创建物联网,能够进行材料智能管理以及调度,采用大数据能够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对潜在的问题以及规律进行发现,而通过BIM技术能够对施工过程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建模,有助于提前预测以及处理问题。
(九)后期养护措施
在对大体积混凝土后期养护的过程中,应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对于维修养护而言,混凝土温度管理作为重要环节,会对稳定性以及强度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施工后期的初期阶段。维护人员需要每日对混凝土进行测温,并通过有效措施确保温度稳定,而后对混凝土的外部温度环境进行优化,以此将混凝土表面和内部间的温差降低,以免由于温度较大出现结构变形或者开裂[5]。并且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土固化时间,在完成浇筑的半个月内属于固化关键阶段,维护人员需要对混凝土表面予以测温,将杂物以及污染物进行清理。
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一)固体废渣利用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凝渣、矿渣等废渣具有较大的活性,但是一般会选择固定堆放或者直接填埋等方式,此种处理方式不但具有一点的污染性,还会浪费土地资源。在预拌混凝土方面而言,通过技术创新将废渣转变为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呈现环保意义的同时能够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废渣激发以及水化机理研究中高性能混凝土配置技术,能够将废渣转变为预拌混凝土,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二)绿色混凝体技术
轻骨料混凝土主要成分为轻砂和轻型骨料,在配置时需要依据按照特定比例,对比传统混凝土具有密度优势,充分利用轻骨料混凝土潜力,施工单位可以对外层和内层的分层机理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运动方程计算,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固化性特征,对混凝体控制方法进行优化,使其具有稳定的性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泵送性进行改善,对施工特殊需求满足。
七、结语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项目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控制混凝土配比和后期养护等,能够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升,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因为温度控制不但出现裂缝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策略进行改善,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并对施工操作进行规划,而后还需要对温度进行控制,重视后期保养,以此预防裂缝的产生,经过上述策略能够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安全性提升,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施工人员需要对日常维护以及管理进行重视,制定维护以及管理方案,利于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盛.建筑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分析[J].散装水泥,2024(03):49-51.
[2]赵明海.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7):83-85.
[3]郝晓龙.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03):205-207.
[4]张瀚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与防裂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4(04):135-138.
[5]唐钰洁.建筑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研究[J].居业,2024(01):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