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常冰潇 冯恺

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小学 450003

摘要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文明的创造者。”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尚显不足。本文旨在探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当前教育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与方法,以期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双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路径;部编人教版;六年级

正文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重任,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正处于一个起步且充满挑战的阶段。这种融合不仅仅是教学理念上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构。然而,目前面临着多方面的阻碍与不足。

首先,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局限是制约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而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深层次价值的认识。许多教师尚未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难以主动将其融入语文课堂。部分教师也缺乏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能力和方法,导致即使有心为之,也往往力不从心。其次,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忽视与未充分挖掘,是融合不力的另一大原因。部编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资源,其编排与内容设计本已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往往被教师视为辅助材料,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以《三黑与土地》为例,该课文不仅描绘了农民与土地间深厚的情感及耕作场景,更深刻蕴含了对劳动价值的颂扬和对土地深沉的爱。遗憾的是,教学中常聚焦于文字描绘之美,而忽略了其作为劳动教育典范的深远意义。再者,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导致融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虽然在口头上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相应的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例如,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这些都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实施。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不容忽视。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以《三黑与土地》为例,该课文细腻描绘了农民三黑与土地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以及他对土地的深情厚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涵。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可巧妙挖掘其劳动教育的价值。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于三黑如何辛勤耕耘土地,理解每一粒粮食背后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感受劳动的崇高与伟大。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地耕作的不易,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其次,分析三黑对土地的深情,探讨劳动与土地、劳动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桥梁。最后,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体验与感悟,反思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三黑与土地》的文学价值,更能有效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来看《竹节人》一课,该课文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乐趣。在挖掘这一资源时,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介绍竹节人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劳动价值。同时,可以邀请手工艺人进校园进行示范教学或组织学生参观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劳动与创新、劳动与乐趣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更是一种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竹节人或其他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

《少年闰土》一课则通过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展现了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挖掘这一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的细节和农民的劳动生活状态。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劳动习惯和技能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三、融合路径探析

1. 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劳动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除了前述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劳动背后的意义。例如,在讲解《落花生》时,不仅展示生长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为何重要?”“如果没有人种植花生,我们的世界会怎样?等问题,通过思辨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短小的劳动感悟,如如果我是一粒花生种子,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成就,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理解。

2. 课外阅读与拓展

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设立劳动教育主题月,期间推荐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并引导学生制作阅读笔记、绘制思维导图或创作手抄报,以多种形式展现阅读收获。同时,举办读书分享会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感人故事、受到的启发以及对劳动的新认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作者或劳动模范来校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接的劳动教育素材。

3. 实践活动与体验

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不仅可以种植蔬菜、果树,还可以参与除草、施肥、浇水等日常管理工作,体验劳动的全过程。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企业合作,开展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社会劳动岗位,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及其辛勤付出。实践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分享劳动体验,提炼劳动精神,使之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4. 写作与表达

写作与表达是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劳动主题作文、编写劳动剧本、创作劳动诗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在文字中表达劳动的感受和思考。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等表达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体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

5. 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表现,共同探讨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在家庭中安排一些适合孩子的劳动任务,如整理房间、烹饪简单菜肴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家校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融合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1. 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劳动教育与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构建更加立体、全面的教学体系。例如,在科学课上学习植物生长知识后,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结合《三黑与土地》等课文进行写作训练,描述自己的种植体验和观察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后,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编写相关的故事或剧本,展现劳动者的风采和奉献精神。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项目任务,如节日美食汇”“阳台蔬菜园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项目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分享经验教训,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提升能力的目的。

3. 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教学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种植、收割等劳动过程;也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分享劳动经验和成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交流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劳动教育微课或视频教程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巩固。数字化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劳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融合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为了确保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估与反馈体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明确评估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观念的形成、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项目展示、考试测评等多种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反馈机制是关键。学校应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估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教师需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学生需反馈学习体验,提出改进建议;家长则需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为家校合作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基于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学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融合路径和策略。对于表现突出的师生和成功案例,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资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则应深入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确保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通过这样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融合效果,还能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创新融合路径和策略、加强家校合作共育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落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将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景宏.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 2023(28):7-8.

[2]袁爱娟.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2024-09-07].

[3]吕超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2.

[4]邓乔.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 000(005):53-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