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现场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魏根深

胜通和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施工技术应用已成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当前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安全管理人才缺乏、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现场秩序混乱以及管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等。文章以某建筑工程项目为例,阐述了施工危险源识别和分级管控的过程,并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如培养专业人才、强化质量管控、加强设备和人员管理、重视风险识别等。同时,文章还从混凝土浇筑、预制构件、钢结构、灌注桩、止水施工等方面,对保障现场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文章指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技术、教育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形式日益复杂,施工环境更加恶劣,建设周期持续压缩,这都给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据统计,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占全社会生产安全事故总量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如何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专业安全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的中坚力量。然而,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岗位并非由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而是由其他管理人员兼职。这些兼职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专业训练,难以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安全隐患[1]。同时,由于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其责任心和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导致日常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正规安全管理人才的青黄不接,已成为制约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执行不力

工程质量是现场施工安全的基石。当前,虽然各建筑施工企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并不理想。为赶工期,一些施工环节简化或变更设计,规范操作不到位;为控制成本,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质量安全监管流于形式,事后整改多而事前预防少。日常质量安全检查多走过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彻底、不到位。正所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疏于质量安全监管势必埋下重大事故隐患[2]

 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是一个涉及多工种、多机械设备、多施工工艺的复杂作业环境。人员流动频繁,各工种交叉作业,加之技术工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极易导致现场秩序混乱。《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虽明确规定施工现场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但不少施工现场仍然是各种人员随意进出,甚至带小孩入内游玩的现象司空见惯。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工器具管理混乱,生活区、办公区与作业区混杂布置,极易导致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管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现场安全管理的成效。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对危大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常常是有疏忽、有遗漏。更有甚者,为赶进度抢工期,默许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导致恶性事故频发[3]

二、工程案例

该项目位于某地繁华商圈,地上28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为99.8m,总建筑面积12.6万m2,地下开挖深度约为13.8m。工程采用框结构体系,主体采用商品混凝土现浇,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安装。鉴于其规模大、工艺复杂,且紧邻办公、商业聚集区等因素,如何做好现场施工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是项目组着重考虑的重点。

 编制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清单

施工伊始,项目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等方面,针对基坑开挖、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施工用电等方面开展了全覆盖、无死角的危险源排查,编制了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清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分级评估,确定了重大危险源和较大危险源,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落实危险源分级管控要求

在全面辨识评估现场危险源的基础上,项目组坚持"分级管控、重点防范、及时消除"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由项目正副总工程师亲自挂帅,组织制定专项施工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层层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对于较大危险源,落实专人管理,纳入日常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加大整改力度和频次;对于一般危险源,落实各工区负责人管理,做到定期排查、及时消除[4]

1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及其管控措施

危险源名称

主要风险

管控措施

基坑开挖

基坑坍塌,地下障碍物损坏施工设备

严格控制开挖工序及分段,加强支护体系刚度,采用监测控制量测,及时发现险情

塔式起重机安装与使用

机械伤害,高处坠落

制定吊装方案,强化设备日常检查,持证上岗,避免野蛮操作

高支模及卸料平台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

搭设卸料平台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搭设验收程序,落实防坠措施

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

倒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专人管理,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格搭设和拆除程序,及时进行安全交底

深基坑施工

基坑坍塌,地下水突涌,相邻建筑变形

严格控制开挖分层高度和卸荷距离,加强支撑、围檩及立柱等主要构件的施工质量,加强监测

2列举了该工程部分重大危险源及其主要管控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始终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入手,扎实做好现场危险源的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确保工程安全平稳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策略

 加快培养专业安全管理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专业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一是创新招聘机制,面向社会招聘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充实到各施工项目,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其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二是整合企业内训资源,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三是拓宽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渠道,与高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定期选送骨干管理人员参加再教育和学历提升,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队伍[5]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质量是安全的前提,企业必须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质量意识,将安全质量视为企业生命线。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将质量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做到安全责任、管理职责与生产经营同步考核。要创新日常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时监控,强化过程管控和动态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要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做到建立台账、落实整改、严格复查、举一反三,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强化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

针对施工现场无组织、无纪律等突出问题,亟须创新管理理念,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全面实行施工现场封闭式管理,严禁无关人员和设备进入,保持现场环境整洁有序。优化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合理划分施工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办公生活区等,最大限度减少交叉作业。强化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管控,实施旁站监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平稳运行。同时,要严格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检查制度,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提升管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项目管理人员是现场安全管理的中坚力量,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强化红线意识和责任担当,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从制度、流程、措施等方面为管理人员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提供抓手和遵循。创新安全教育培训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聘请专家讲授安全管理知识,派员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开阔管理人员安全视野。加大安全绩效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将安全生产情况与个人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确保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关键技术要点

 混凝土工程安全施工控制要点

混凝土工程几乎贯穿建筑施工全过程,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安全和耐久性。首先,要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选用质量过硬的水泥、砂石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物理力学性能。其次,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入模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避免因温差应力导致裂缝产生。再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和薄壁构件,要合理控制浇筑分层厚度,确保振捣密实,提高结构整体性。同时,要加强混凝土养护,避免早期塑性收缩开裂。要强化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对关键部位、关键构件进行无损检测和钻芯抗压试验,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缺陷,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加大预制构件的应用比例

与现场湿作业相比,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具有质量易控、施工效率高、现场湿作业少等突出优点。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品质更有保障,有效规避了现场施工因素的干扰,减少高空作业量,为现场安全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预制叠合板的吊装过程中,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校核起重机械的安全性能,合理布置吊点,规范吊装操作,做好临时支撑防止构件倾覆。在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钢筋连接、模板支撑体系搭设等工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总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更是确保建筑施工现场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

 提高钢结构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钢结构以其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钢结构的施工多在露天高空环境下进行,受风力、气温等不良因素影响大,安全风险突出。在钢结构加工制作阶段,要强化下料质量控制,严格焊接工艺评定,确保焊接接头的可靠性。在现场施工阶段,要精心编制吊装专项方案,合理选用起重机械,确保架设胎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加强高强螺栓的品质把关,规范栓接施工要求。在构件安装就位后,应及时采取可靠的临时固定措施,待全部构件安装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再拆除,避免引发连锁倒塌。总之,必须进一步提高钢结构工程专业化管理水平,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规范深基坑支护施工要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深基坑支护施工已成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常见工序。从基坑开挖到土方外运、钢支撑架设直至混凝土支撑墙浇筑,整个过程面临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施工前,要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支护形式,优化开挖分段和卸荷距离。严格控制基坑周边地表水的汇入,及时封堵管线破损口,防止基坑积水。加强地下障碍物的探测和处理,避免对基坑支护结构造成破坏。此外,还应做好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只有严把安全质量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深基坑事故的发生。

 提高建筑防水施工质量

建筑物渗漏是工程质量通病,防水施工的首要原则就是确保万无一失。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是建筑防水的首选,施工中要严控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质量、浇筑和养护等环节;对变形缝、穿墙管道等部位要增设防水层,对易发生渗漏的脚手眼、女儿墙等部位要做好附加防水层;屋面、外墙等防水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施工时应对基层进行处理,严格控制涂膜厚度,在阴阳角、落水口等部位增设附加层。为保障外门窗的安全使用和防水性能,在门窗安装施工中,要着重解决窗台压顶和门窗洞口侧壁的防水问题。只有从防水的全寿命周期着手,从材料选用、细部构造做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建筑渗漏安全隐患。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社会安全稳定,更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建筑企业只有从健全制度、创新管理、强化教育、严格执行、完善技术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和法治观念,着力提高项目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坚持常抓不懈、标本兼治,才能为实现施工现场本质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以高质量的安全生产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4(2):26-29.

[2]刘晓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与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四川建材,2024,50(2):230-231+237.

[3]宋金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四川建材,2024,50(3):93-95.

[4]李焕全,邢济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居业,2024(7):34-36.

[5]李周敏.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的研究[J].广东建材,2024,40(6):152-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