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摘要
关键词
农业农学 农业标准化 综合竞争力
正文
一、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区域性、专业性、动态性等特点。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实行农业标准化,可以规范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可以使企业按照统一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可以增强农民对农产品标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机衔接。因此,实施农业标准化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际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标准的研制、制定、实施及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
二是农业标准化推广机制尚未健全。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力不足,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对农业标准的认知程度不高,农业标准实施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了支持,但由于农业投入品价格高、利润小、农民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在推广应用标准方面缺乏积极性。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没有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一些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杂、规模小、技术落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一些地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滞后。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主要是由各级政府负责,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
三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经费投入少等问题导致其服务能力有限。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强化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三是加强农业标准的宣贯工作,促进企业、农民对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三、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程,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示范性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农业部按照“突出重点、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标准体系。通过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各地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标准体系表》(试行),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农业标准体系。
二是大力推广国家农业标准。目前已推广国家标准1500多项、行业标准700多项、地方标准4000多项。
三是加大对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力度。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制定了地方农业标准,其中26个省(区)技术规程,有20个省(区、市)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法。
四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先后在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00多个。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基地,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养殖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各地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带动了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促进了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和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四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强化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一)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农业标准化的载体,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窗口”,是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和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一是要积极创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要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三是要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
(二)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品,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
一要按照“系统规划、分级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全国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
二要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类企业广泛参与。
三要建立健全标准实施与监督机制,加强对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和执法监督力度。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深入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二是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单位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
三是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四是建立健全对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干部素质。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
一是加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是完善农业标准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制定、实施、监督与激励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大对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的监督力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质检、工商等部门协作,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五)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一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列入国家市场准入目录的农产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禁不符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二要严格监督检测制度。对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加大抽样检测力度,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三要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针对当前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四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继续抓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红黑榜”发布等工作,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放心产品。
五、加强农业标准的宣贯工作,促进企业、农民对标准的理解和运用
农业标准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民和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比较低。不少企业都反映:标准学习难、培训难、落实难。即使有的地方组织了农业标准的培训,但由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因此,要切实抓好农业标准的宣贯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针对农民和企业对标准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把标准的有关规定讲清楚、说明白,使农民和企业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二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和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标准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具体要求,为其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要积极引导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对具备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要积极鼓励其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对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的企业,要组织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加以规范。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民和企业运用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生产有标可依、经营有标可守、管理有标可督”的良好局面。
六、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标准体系。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工工艺、环境保护、安全控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新产品开发和包装设计的技术标准。同时,要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安全认证方面的研究,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加工工艺标准制定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切实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
结束语: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快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宣贯力度,加大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力度等。
参考文献:
[1]王如梅.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农家参谋,2020,No.652(08):48.
[2]王海明.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No.666(04):310-311.
[3]任晓萍,王晓娟,李相霖等.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促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展望,2017,13(07):48-50+56.
[4]蒋黎,陈冬.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及借鉴[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No.36(02):18-2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