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刘飞

沙圪堵镇人民政府 010400

摘要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生产经营规模大型化、产品生产专业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和经营管理科学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把改革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同提高农民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必须走中国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需要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

农业农学 农业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按照中国国情,以现代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指导,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任何国家或民族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时,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粮食产量增长过快,国内市场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引发了国内剧烈的社会动荡;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战争需求过大,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日本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后,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农业发展速度减缓、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等问题。但是,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经验。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美国重视以生态为目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三、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条件差、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客观评价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正确处理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应该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要把促进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和途径。这是因为:一是只有扩大规模经营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只有规模经营才能逐步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改变传统的低效率生产方式;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与提高农民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要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劳动者素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一技之长,主要从事以简单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二是农村中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的人数较少,多数农民素质低、观念陈旧、缺乏市场经济知识;三是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普及率较低,许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四是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很少关心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发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中走出来,转变为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的新型农民。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谈判地位和讨价还价能力,而且可以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在拉动农村经济增长、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资金、技术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体制不顺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切实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镇企业这一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年左右,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较少。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解决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必须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为此,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大计,也是最大的投资和消费领域。各级政府要把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村教育投入规模同农村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同时,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继续开展双百工程、三下乡活动、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活动。通过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和举办科技示范园区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计划。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要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合作;要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组织,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服务工作;要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三是注重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要面向广大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办好农民夜校,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要鼓励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各级成人教育机构和企业也应加强对农民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技能培训。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成人学校、职工培训中心等形式的民办学校或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结束语: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看到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趋势;此外,耕地资源有限。因此,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到以人为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立足国情,着眼长远,坚持三化并举,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燕.浅析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持续化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09,29(01):125-126.

[2]李康.简述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06):145-148.

[3]黄维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No.523(02):9.

[4]陈丽.农业现代化几个前提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No.151(05):66-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