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融会贯通——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的学科,承担着语言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双重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知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大单元教学策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大单元教学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会按照自身既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缺乏对教学知识间的有效链接。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会影响学生在实际中的知识运用,自然难以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且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整合所有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思考,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着积极影响。当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可以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多维度的联想与想象,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大单元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与探索,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分析、探究能力,使其实现综合发展。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问题的思辨过程,而语文学科又承担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任,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这与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相去甚远,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而大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都会得到显著地提升[3]。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制定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达成育人任务,对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由现代散文和古诗词构成,分别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诗四首》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用默读的方式了解全文内容,并标记出重点词语、句子。默读在大单元学习中,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通过默读,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默读方式通过标注、勾画重点词语、语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春》中的“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词语,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能够对这些重点词汇进行针对地理解,更利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逻辑、感悟文章情感态度。第二,在统领全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划分段落结构、提炼关键语句等手段,梳理出作者的写作脉络。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除了默读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划分段落结构、提炼关键语句等方法梳理文章脉络。在大单元学习中,学生可以对文章结构以及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以传达的情感。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能够找准文章的重点词语与重点语句,对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牢记这些方法就可以在今后的阅读理解与文章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第三,分析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习不同的抒情手法,增强自身鉴赏能力。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能够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这对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掌握文章结构的安排,确保行文思路条理分明,准确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理解。该单元的核心任务涵盖了阅读、鉴赏与写作在内的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以上的学习积累,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必须掌握写作的布局技巧,也就是合理规划文章结构与段落安排,以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还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模仿和借鉴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4]。
(二)做好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细致地规划单元教学任务,以提升教学整体质量。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当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完善的单元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当聚焦于单元整体任务的核心,同时也可适度将任务具体化,以形成连贯且有序的教学过程。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需要做好大单元教学任务设计,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构思一个涵盖整个单元的核心任务,在将其细化到各个小任务中,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单元学习质量。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等文章,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从大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入手,并突出其核心要素。该单元以“师恩难忘”为主题,在教师在细化目标时,应当突出教学主题,在设计小任务,并将其细化到各篇教学中,以强化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篇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能够从文中精准找到信息,并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对主要任务及其子任务的规划,集中于教学的核心要义,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的有效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5]。
(三)创设单元主题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策略,可以借助创设单元主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单元教学效率。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主题情境,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入手,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情景,便于学生积极融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有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可以掌握知识。在构建主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单元主题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恰当的教学素材和生活案例,以设计出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启发意义的情境。教师通过创设主题情境,能够全面了解单元教学的过程,既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大单元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实现其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吸引力,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在该单元中主要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等五篇文章。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文明印记”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创设主题情境。例如:1.在我国有哪些人文建筑令你印象深刻?2.如果让你描写某一建筑,你会如何构思,如何描写?3.这些建筑、景观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所熟知的桥梁、园林、纪念碑等,从而自然地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中。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文明印记的魅力与智慧。当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出教学主题,开启大单元教学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通过大单元学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与掌握[6]。
(四)整合单元教学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全面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教师必须从单元入手,整合教学资源,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在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是图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感官刺激,活跃压抑死板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完成资料的筛选和整理。只有这样,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资源才能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相契合,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综合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目标明确,进而增进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而学生在挖掘与整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还可以学习到诸多超越单元课文范畴的学科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包含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等文章,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写作背景、作者事迹、文学流派等知识相整合,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背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朱自清先生的一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寄托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与父爱相关文学作品或者朱自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整合教学资源,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提升。
(五)内化单元知识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全面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法与大单元主题教学相结合,制定恰当的单元主题,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包括《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等三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为“少年成长”,在这个单元中有的作品设计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有的从少年视角洞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并且内容广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少年成长”的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挑战或者是成长的喜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分享自己在成长中的经历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共鸣与深思。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同课文联系起来,试着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从内容的叙述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定恰当的主题,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促进写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通过这种写作训练,学生既能够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还能够在写作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做好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创设单元主题情境、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内化单元知识等方式,将单元内容充分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信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升级,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廖总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06):46-48.
[2]韦云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21):68-70.
[3]陈艳燕.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24,(25):77-80.
[4]石明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7):103-105.
[5]张宇,邱阳.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1):184-187.
[6]房燕桃,谢念湘.大单元教学观视域下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8):11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