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成长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杨树丽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亟需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持续成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侧重于规范管理和知识传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基于持续成长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持续成长;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正文


引言: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持续成长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能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持续提升个人素质、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持续成长要求学生具备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学生管理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如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成长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助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持续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

一、持续成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求分析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领域,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规划的契合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成长路径[1]

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上进行全面革新。在教育内容上,应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引入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同时,应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评价体系上,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果,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则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竞赛、建立创新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掌握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学生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三)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力、人际交往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而社会责任感则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情感态度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性格及坚韧不拔的毅力。高职院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3]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要求学生具备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及勇于担当的精神。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传统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领域,传统管理模式根植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与观念,注重对学生行为的严格管控。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学生遵循既定的学习路径和行为准则,从而维护校园秩序的稳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强调规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它倾向于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传统管理模式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长期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学生可能习惯于听从安排,缺乏主动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往往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4]

(二)学生参与度与自我管理意识不足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他们更多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自己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清晰认识,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管理活动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自我管理意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寻求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在当前的学生管理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普遍较弱。他们可能缺乏时间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可能缺乏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无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这种自我管理意识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5]

(三)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充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然而,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仍然不充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如纸质档案、人工统计等。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而信息化管理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则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处理学生管理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管理方案。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观念束缚,这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如信息安全问题、技术更新换代快、人员培训成本高等,这些需要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管理时充分考虑和应对,确保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其在学生管理中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6]

三、持续成长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构建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体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途径,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和发展空间。个性化培养要求学校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等,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引入导师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差异化培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在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体系。学校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为了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和创新训练。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还应开设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7]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掌握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保障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三)推动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

学生自治意味着学生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体。学校应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会等组织,让学生代表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执行中来,确保学生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和重视。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各类活动,如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自我管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主动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

学校应通过开设自我管理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理念,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能力,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规划执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在推动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生作为校园生活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学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建立全方位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策略,我们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心悦,高璐娜.校园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J].时代报告(奔流),2024,(07):82-84.

[2]王一前,朱孟彬.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模式探索[J].山西青年,2024,(09):175-177.

[3]萧继虎,王伟.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4):14-15+18.

[4]曲笑妹.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分析[J].才智,2024,(01):118-121.

[5]郭章.非遗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S1):150-152.

[6]王静.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3,(23):157-159.

[7]吕建永,郭月楠.基于持续成长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品位·经典,2023,(16):94-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