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构建高质量的高中数学课堂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改革;高质量;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积极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高质量课堂既要表现在课堂效果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目标。而在现阶段,有些教师缺乏对高质量课堂的有效认知,片面认为只要教得多学生就学得多,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学习基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拓展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教师在打造高质量课堂中,摒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大单元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椭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用动画演示动点的轨迹,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椭圆的定义,深化对椭圆图形的了解。并且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象,更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掌握。
(二)启发学生思考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意识被唤醒,会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思考,遇到不懂的难题也敢于提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敢于质疑,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推动高质量课堂的进一步发展[1]。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向灌输知识的权威,而是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伙伴。教师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交流与合作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动画或互动软件,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持续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三)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课堂的构建,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认为教学工作就是传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从这种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教师需要重复多次地讲解,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还影响了教学效率。随着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便于学生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高质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了高中数学高质量、高效率的双向发展[2]。
二、新课改视域下,构建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导入环节,引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需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第一,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只有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产生交集时,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第二,生活实例。借助生活实例导入教学,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强化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学习经验。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设计课堂导入,拉近与数学知识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3]。
例如在人教A版第二册第四章《数列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古印度传说故事《棋盘上的麦粒》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能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数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接着教师在讲授数列知识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以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引出教学内容,在该诗句中,每一句都与数字有关系。然后,教师再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列的含义与其蕴含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教师的课前导入所吸引,进而追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真正将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构建教学情境,丰富直观想象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切实的情境下感知,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的全面了解。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构建教学情境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利用其中的数学元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人教A版第一册第三章《抛物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构建教学情境。例:如果动点M到定点F的距离与M到定点直线l(不过点F)的距离之比为K,当0<K<1时,点M的轨迹为椭圆;当K>l时,点M的轨迹为双曲线,当K=l时,即动点M到定点F的距离与它到顶直线l的距离相等,点M会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有效地推导、论证,从而能够加深对抛物线的几何特征、定义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素养为出发点,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比如: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类比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你能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吗?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会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4]。
(三)开展分层教学,保证全员参与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喜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量的逐渐增多,且内容深度逐渐加强,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面对这种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会与教师交流沟通,越挫越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不断受挫,学习的自信心倍受打击,导致学生成绩大幅下降。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并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再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A版第一册第二章《直线的方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划分为基础层、进阶层、高阶层等三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层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譬如:理解直线方程的分类,掌握一般式方程的定义;掌握直线一般方程的求解方法与解题步骤,进阶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譬如:能将直线一般方程应用与解决几何问题,并会判断两直线平行、相交等,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高阶层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为扎实,且学习能力较强,在教学中教师提升难度,促使该阶段的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譬如: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直线一般式方程与截距式方程、斜截式方程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与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了学生的同步发展。
(四)开展拓展练习,加强数学运算
在教学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高中数学课堂,要求教师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拓展专项练习,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例如在人教A版第三册第六章《分类加法计算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专项拓展训练,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例题一:为响应国家“节约粮食”的号召,班级学生一致决定在食堂提供的2种主食、3种蔬菜、2种大荤菜、4种小荤菜中选取一种主食、一种蔬菜、一种荤菜作为今日餐食,并在用餐食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则不同的选取方法共有()种?
A:48种B:36种C:24种D:12种
教师需要结合问题,组织学生开始分析,利用所学的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通过运算思维和建模思想,解决该问题。根据题意可知:从2种主食中任选一种,有2种方法;从三种蔬菜中任选一种,有3种方法;从6种荤菜中任选一种,有6种方法。结合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得出:2×3×6=36(种)不同的选择方法。故答案选B。
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拓展训练,学生能够应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课后作业与延伸学习方面,教师要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类加法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分类计算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在设计专项训练时,还需要将不同的题型进行充分地整合,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运用。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强化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学生能针对解决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重新整理解题思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5]。
(五)挖掘数学文化,丰富教学底蕴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仅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随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拓展教学深度、挖掘数学文化,丰富教学底蕴。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教材版本也在不断地创新,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愈发重视对数学文化的挖掘与运用。其中,数学文化主要指的是与数学相关的方法、语言、观点、思想、经验、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中涵盖的数学文化,积极营造浓厚的数学氛围,循序渐进地感化学生,让学生切实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悟到理性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中国传统数学是古代东亚数学的代表和先导,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有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随着近些年数学文化的渗透,已经逐渐发展至高考领域,以《九章算术》为首的数学名著,更是成为高考的考核重点。在此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事,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真正受到数学底蕴的熏陶。
以“统计”教学为例,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深入挖掘。比如,统计主要是结合样本数量来估算整体总量。在估算时,人们大多会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再对整体总量进行估算,从而计算出整体的样本数量,并结合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还要同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其中蕴含“转化与划归”数学思想。通过对数学思想的深入挖掘,能够增添教学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让教学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数学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导入环节、构建教学情境、开展分层教学、开展拓展练习、挖掘数学文化等多种方式协调并用,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文岚.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5):121-122.
[2]姚洪双.创新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0,(16):103-104.
[3]徐士凤.结合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建立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科普童话,2020,(11):149.
[4]董天武.多元教学策略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03):43-44.
[5]李晓芸.新课改背景下高效高中数学课堂的构造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