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正文
前言: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其中课堂是学生获取阅读良好体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重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要实现多文本阅读,针对多篇文章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为提高学生语文教学质量奠定重要基础。
一、多文本阅读的具体概念
多文本阅读是指教师在有效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多篇文章阅读的指导,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多文本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好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多文本阅读丰富了现有教学资源内容,对改善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模式无法迎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将多文本阅读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多文本阅读模式的重要优势,有利于为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树立良好基础。
另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阅读教学的设计,语文作为特殊的学科,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的问题日益明显,更多的学生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这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针对多文本阅读内容,部分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这也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此为了改变种种问题,需要对阅读教学工作加强重视。要实现多种方式进行有效阅读,而通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也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机遇,推进了阅读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
通过多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同时对多篇文章进行阅读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多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效率和质量,并且做好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多文本阅读中通过整合资源,也为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与相关的内容共同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做好此阶段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也为学生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定基础。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文本阅读注重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多文本阅读注重不同文章之间的分析和理解,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并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文章进行分析,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不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压力,增强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期盼和渴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和质疑,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多篇文章的共同阅读,并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篇文章进行阅读,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思维判断能力。通过对多篇文章的阅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同时还扩大了语文的课堂容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在多篇阅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培养正确的阅读观念,让学生对阅读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发挥出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确定议题,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实现多边对话,开放性课题,可以从语言、作者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议题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在统一议题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并在思考议题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审美能力。通过对多文本进行阅读,不断积累名人名言、美妙佳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锻炼语感,积累相关素材,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节《识字》模块中,本单元主要包含《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4篇文章,4篇文章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4篇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议题,我们发现这4篇文章,主要以儿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儿歌的反复学习中针对汉字的音节和声音进行学习,加深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感受文章节奏美。如针对《姓氏歌》《猜字谜》等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在本单元中的“快乐读书吧”模块中,对《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两首文章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儿歌的特点,体现出儿歌的深层含义,儿歌充满童趣,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多文本议题中,让学生对儿歌进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阅读技巧,此种阅读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儿歌的魅力。
(二)整合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议题确定之后,对多文本进行选择是整合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围绕议题选择相关联的文本,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议题的内在认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范围较广,我们可以从课本内部选择,也可以结合课外资料进行补充,文本可以是某个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又或者是某本书,都可以作为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合理选择文本进行重组,并且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资源整合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整合,可以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与课外阅读材料相结合,来组成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学中,本单元内容包含《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文章,通过多文本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在统一主题下,对本单元所有文章进行讲解,实现三篇文章的相互贯通。首先针对《牛和鹅》文章进行阅读,要求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课后思考题:“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金奎叔的话”一句话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而针对《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以及之所以发生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而在《陀螺》一课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描写,神态以及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这三篇文章都是对课文当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情变化,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并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探索不同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师生共建,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再确定好议题之后,还要求发挥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表达,实现师生共建,完善阅读知识体系,更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应用能力。在师生共建基础上,要求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并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探索阅读的乐趣,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更有价值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学中,本单元主要包含《古诗两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4篇文章。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教师要针对本单元的主题设计多篇文章的阅读,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中国”,并以此为主题,设计阅读活动,通过对本单元中的《登黄鹤楼》和《望庐山瀑布》,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美景,通过古诗体会作者对我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阅读《黄山奇石》一课中,针对文章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跳天都”等等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国景色的奇特之美。在学习《日月潭》一课中,要对我国台湾省的美景进行了解,让学生在统一主题下进行阅读,通过读、写、品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以小组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设置思考问题或组建学习团队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每篇文章后进行自我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出质疑、总结问题,这样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文本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多篇文章的共同阅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多篇文章,汲取多篇文章的营养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坚持对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要实现多文本阅读的实际应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推进语文课程向着高标准、高要求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丁淑华.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4,(31):43-44.
【2】杨灵云.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08):59-61.
【3】苏桂霞.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7):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