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谢成辉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第三中学 334300

摘要

高中数学总体来说较为抽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本质上来说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做到在课堂上充分了解知识,探索知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好地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从而培养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主体参与意识

正文


前言

数学科目本就是一门理科学科,其逻辑性非常强,尤其是高中数学,内容更加复杂,学习起来比初中数学要难很多,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吃力,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或者产生抵触情绪,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加以重视,改变应试教学方法,从各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从而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培养数学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重要作用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因为高考而导致的压力,学生不必因为培养分数而采取枯燥的方法学习。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学中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学习中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对于学生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气氛紧张,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在教师授课时,有时思路容易中段,导致后面的内容听不懂,学习效率不高,进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放弃学习数学。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不只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但能够完成对书本内容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钻研,这既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作用,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手段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好的课堂导入,是优秀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经过课下10分钟的休息,大脑不能很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利用一部分时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学生的喜好,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优秀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快速地投入到新课当中。这个课前导入,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还可以是一个小实验,但是一定要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讲“概率”一课时,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我有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个白球、一个红球、一个黑球,那么我每次去拿球,拿出以后再放回,连着拿3次,请问连着3次都拿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呢?学生猛一下听到问题,会觉得怎么可能有这么巧的事,概率一定很小。但是仔细思考以后会发现,虽然概率小,但是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具体的概率怎么计算呢?这种问题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一个好的开端,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快速投入到该节课的学习当中,推动自身的积极探索,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再例如,讲“函数”一课时,在初三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函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函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根据学习过的内容,来设计相应的课前导入,如我们每个人都有用手机打电话的经历,排除用流量打电话的情况,用以往的通话资费举例:“市内通话四分钟之内为0.2元,超过两分钟那么每分钟增加0.1元,请问同学们,收费(S)和时间(t)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你能用函数表达出来吗?”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导入,学生的大脑会快速搜索与函数相关的知识,能够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对于新学习的知识,也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来说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科学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有些枯燥,教师在教学时,经常是一味地讲解,而不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听着听着就容易走神,思路跟不上,经常会有“捡起一根笔,起来就发现听不懂了”的情况发生。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用一些手段来和学生积极互动。可以在教学当中,为学生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了,就会主动地思考,发散思维,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加师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学习“二分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趣味思考问题:“夏天的某一天下暴雨,有一条街的电路出了问题,这条街从头到尾的距离有十公里,如果采用地毯式搜索,就会用时很长,工作量太大,影响大家生活,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这看似是一个生活问题,和数学无关,但是却可以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学生基于对问题的好奇,会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当中,结合该节课学习的“二分法”,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在小组中,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辅导,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快地理解“二分法”在这个问题中的应用原理。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发散了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再如,学习“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课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做到脱离教师的帮助,自主解决问题。可以先展示一些图片,如动物园猴山的一群小猴子,阅兵式中排列好的方阵,在电线上站着休息的麻雀,这些都是“集合”,而每个个体都是元素。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会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然后在做相关题型时,可以小组之间每一名学生都发言讨论,在小组里做到“人人思考、人人讨论”,从而培养每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把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在课堂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枯燥的授课方法,用新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数学并不是无聊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趣味,自己去感受数学。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充分放手,给学生掌控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倪妮.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策略[J].南北桥,2021(19):154—156.[2]朱玑.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21(4):242.[3]刘宗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新课程,2021(23):37.[4]殷芳红.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27):93—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