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正文
一、引言
1.1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定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计算、时间的管理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以及计算能力的不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平均成绩逐年提高,但对数学的兴趣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却未见显著进步。例如,一项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数学课,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这种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依赖于重复的练习和机械的记忆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可能能够快速完成加减乘除的运算,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在教育学中被称为“技能与理解脱节”,即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技能,但缺乏将这些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现状分析表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亟需转变教学策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计算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路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1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的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购买”文具、水果等物品的过程中,实际运用加减法来计算总价。这种情境模拟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而且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因此,将数学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此外,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借助数据和案例分析来增强教学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以引入家庭食谱的案例,让学生计算食材的比例,或者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据,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2 利用游戏化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度
通过将数学计算问题融入到游戏情境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练习。例如,利用“数学接龙”游戏,学生需要快速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才能继续游戏,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加强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一项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参与了游戏化教学的学生在数学计算能力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高出15%。此外,游戏化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数学宝藏猎人”游戏中,学生必须合作解题才能找到下一个线索,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技能,还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路径二:策略教学,提升思维能力
3.1 教授有效的计算策略和技巧
通过引入“分步计算法”,学生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步骤,逐步求解。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结构,还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分步计算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尤其是在处理长除法和复合运算时。此外,利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分数时,通过将分数与饼图或条形图相对应,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分数的大小和比例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3.2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如果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你又放进去3个,篮子里现在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练习基本的计算,还能理解数量变化的逻辑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引入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有1/4的学生戴眼镜,那么戴眼镜的学生有多少人?”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计算策略来求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培养路径三: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
4.1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解决一系列的计算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不同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如“问题提出者”、“计算专家”、“记录员”和“汇报者”。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展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能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定期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应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过于依赖他人,教师可以鼓励该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4.2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思路,共同探讨计算策略。例如,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计算不同的部分,然后集体讨论如何整合各自的结果。这种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郁晓潇.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24,(09):40-42.
[2]黄艳萍.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4,(08):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