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陈海珠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星海小学

摘要

差异化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从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了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差异化教学;小学数学;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正文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2022版)中提出:“在课程教学中过程中,既要关注向学生传授数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良好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由于,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化数学需求,并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内容等来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差异化教学旨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有机地运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来满足全体学生数学学习需求,进而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为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提供保障。

一、基于学情研析,确定教学目标差异化

个体差异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包括兴趣、爱好、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同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独特的智力发展路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2]。由此可见,每一名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深层次地开展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个体差异性调研与分析活动,进而才能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兴趣爱好、数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开展差异化教学提供保障[3]

数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之后,还需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基础型目标、增强型目标和拓展型目标三大层次。基础目标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提高目标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拓展目标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明确了差异化教学目标之后,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数学学习需求等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在《购物》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情设计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首先,基础型教学目标。即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人民币辨识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次,增强型教学目标。即通过设计“购物”情境,让所有学生均能够准确辨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完成正常“购物”的基础上可以就零数金额进行找零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能力。第三,拓展型教学目标。即在完成正常“购物”的基础上可以就整数金额进行找零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能力。第三,拓展型教学目标。即能够在“购物”活动中完成含有小数位金额商品的付款与找零活动,使具有一定“学习余力”学生及有拓展学习需求学生能够获致到更多数学知识与经验。由此可见,差异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可为各层次学生的整体提升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基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差异化

教学方法的差异化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分为知识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情境教学法、经验交流与分享法等类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情等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在保障教学效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素养[4]

如在“认识线段”教学时,小学生对抽象性的“线段”、“直线”、“射线”概念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操作法与问题驱动法等来降低上述概念的抽象性,满足所有学生对“线段”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可以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跳绳和强光手电筒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和对比自己经常玩的跳绳以及一束强光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然后再基于问题驱动法来强化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跳绳——线段(两端有端点);强光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射线(一端有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当学生初步了解到生活中的线段与射线之后,其会通过想象力想象出“没有端点的线,即是直线”;反之,学生在理解了“射线”和“直线”概念之后,则会进一步增强其对“线段”的理解深度。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利用“线段”尝试去组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思考组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分别用到了几条线段,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线段”概念的迁移。教学方法的差异化可以帮助各个学习层次学生完成高效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内化与迁移活动,为提高其学习效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学生差异,实现评价标准差异化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业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在检测学生知识技能获取质量、成长情况时也缺乏差异性、客观性以及严谨性。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其能够客观地、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因此,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还要运用发展性评价来保障差异化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时,还要基于差异化教学目标拟定一系列的、具有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如基础性标准、提升性标准和拓展性标准等三大层次。其中,基础性标准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而提升性标准则针对有一定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学生,拓展性标准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5]

在具体的发展性评价活动中,教师必须切实掌握学情、学生个体差异(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为学生建设一个发展性评价档案,将学生学情调研的数据作为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初始评价数据。初始评价数据主要涵盖:既有数学知识水平、数学学习情感、学习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实践能力、交流与分享能力等等。然后,对学生某一阶段(如一周、一个月、半学期、一个学期等)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能力、数学思维或实践能力等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或掌握自己在该阶段的发展情况或是退步情况。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赏识性评价或是激励性评价,而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了自身的“退步”原因,指导其如何改进或完善,并加以教学跟踪。此类具有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评价,对提高差异化教学的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既要基于学情研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目标,还要通过不断优化或整合教学方法来实现差异化教学,同时,运用具有差异化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评价来进行教学评价,以引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或不足,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指导活动不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成长,最终为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晓勇.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智力,2023(29):104-107.

[2]刘贤虎. 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价值与新路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50-52.

[3]刘玉平.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8):97-99.

[4]张侨平. 数学开放性问题和平行任务的设计:处理数学学习差异的一种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05-109,137.

[5]许珍. 小学数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2021(9):34-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