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苏萍萍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中小学

摘要

我国的古诗词中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念思想和精神品质,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渗入我国的程度越来越深,再加上高速发展的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日益缺失。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哲学观念,对于学生时代的成长有着较强的提动力。而古诗词中所富含的文化底蕴更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浅层理解,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人文自信,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种多样,其富含了传统习俗、民族英雄、传统节日等内容。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加入了这些内容,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古诗词。比如,通过学习《清明》《元日》可以了解到我国春节和清明这些传统节日;通过学习《敕勒歌》凉州词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通过学习《出塞》塞下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了解古人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并能够更好地进行传承。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基础,其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丰饶博大,汲取中华文化智慧”。爱国主义精神、个人英雄气概这些古诗词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充分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将中华民族精神带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

(一)讲述古诗词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讲好背景故事,并且能够将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渗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搜集相关资料,汇总其相关的背景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背景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传统文化的渗透,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充分掌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1] 比如,在对于李白所写的古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以往学习过李白所写的古诗词进行回忆和思考,建议学生去看看最近热映的《长安三万里》,讲述李白的人生经历,了解其不同年龄段所创作的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比如少年时期的《望天门山》、《将进酒》,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与狂放,追求浪漫与豪迈的生活态度;中年时期的《将进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了他通过各地的游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历,对于政治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待诏翰林时期的《出师诏》、《宫中行乐词》,表现了他在官场上对于政治地位的追求;晚年时期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表现了他返璞归真,追求道家思想,对于神话的憧憬和赞美之情。通过这些故事的介绍,能够帮助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当时创作时期的社会现状,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更深层次所表达的意思。

(二)关注诗词题目,把握情感基调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把握其情感基调是重要前提。通常情况下,古诗词的题目就会表现出情感基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也就是“诗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题目中进行剖析,对于“诗眼”进行分许并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古诗的主题,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时要进行登高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活动,那么主题就是重阳节追忆,而后再去寻找关键的“诗眼”,通过讨论分析大多数学生都会找出关键词——“忆”,而后继续分析在重阳节追忆,可以体会到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表达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三)赏析精神品格,传承精神文化

古诗词就是古人寄情言志的产物,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研究探索古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古诗词的育人作用,借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比如孟郊的《游子吟》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诗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常常被人们来引用表达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三、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明确教学目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胸有成竹。在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度中,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其背景和涵义,更要重视其具备的传统文化底蕴,以此找到切合点来设定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卢纶的《塞下曲》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应该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塑立民族自信,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选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出良好传统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2]

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文化传承途径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通过古诗词了解作者,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结合教材中的古诗词,要求学生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加强对知识的吸收。例如,在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时,诗人所看到的“山外青山”,要了解他为什么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反而却在不断地感慨,忧心忡忡地说“歌舞几时休”,只有通过课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讽刺情感。在对教学内容拓展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将更加丰富并充满立体感。

更新教学方法,营造文化传承氛围

    古诗词教学中通常会采用诵读的方式,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可以运用层层递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开展系列活动,比如诗词接龙、配乐吟诵、书法展示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受到美学熏陶,进一步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在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围绕节日主题诵读相关的古诗词,还可以开展书法比赛,将古诗词和书法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3]

    总而言之,学生阶段正是个人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学生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更好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J]. 张亮;张配配.天津教育,2023(24)

[2]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J]. 周灵通.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2)

[3] 探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 吴娟.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