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跨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引言
“跨学科”指向“复合学习”,主要是指以构建学科间关系为前提,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理论、方法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1]。在素质教育的助推下,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识字阅读能力、辅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常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局限显现。以“跨学科”为指向,构建“新”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渲染跨学科阅读氛围,还能让学生获取丰富多元的阅读资源与阅读方法,实现综合能力提高[2]。但是,在实践阶段,部分教师尚未全面掌握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由此,解读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要点与策略尤为必要。
一、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跨学科根本点
“跨学科”是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根本点。现阶段,部分教师将“跨学科”片面理解为“学科融合”,偏向于单纯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并未充分考量“跨学科内容”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方面的适应性,导致阅读教学沦为其他学科教学的“试验田”,部分学生过度关注“跨学科内容”,难以达到切实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由此,以跨学科为指向,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教师需以“跨学科”为根本点,切实理解“跨学科”的本质内涵是跨越学科边界,在阅读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跨学科内容”完成阅读任务或解决阅读问题,让学生以新颖或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效果,避免“为跨而跨”的实施误区,增强其他学科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效果[3-4]。
(二)工具性基本点
“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偏向于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致力于透过文字语言滋养学生精神与心灵,培养学生复杂多变情境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以“跨学科知识”与“跨学科思维方式”为支撑,设计阅读问题与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阅读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由此,以跨学科为导向,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教师需以工具性为基本点,将“跨学科内容”视为辅助阅读教学的工具,将“跨学科”内容渗透于阅读任务或问题,增强“跨学科内容”与阅读教学内容融合性的同时,让学生在把握文字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跨学科思想”,尝试从多元角度品析阅读内容,激发学生语言天性,助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提高。
(三)现代化支撑点
“现代化”是“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强调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运用,致力于打造集约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阅读教学课堂。由此,以跨学科为指向,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教师需以现代化为支撑点,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探索与整合多元阅读资源或跨学科资源,完善阅读教学资源体系,并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生动呈现多元阅读资源或跨学科资源,构建灵动、多彩的阅读教学课堂,激活学生阅读内动力,养成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以及主动探索的阅读习惯,实现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价值[5-6]。
二、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跨学科+目标”,完善阅读教学目标
“跨学科+目标”即以“跨学科”为内核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策略点包括:一是坚持“新课标”本位。在设计跨学科下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需以“新课标”教学目标为重要前提,避免过度脱离“新课标”目标内容。现阶段,“新课标”对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段,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朗读/默读课文、认识常见标点符号、累积阅读词句/诗文等,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理解词句含义、表达与交流能力、想象能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文字赏析能力等,情感目标——激活阅读兴趣。第二学段,知识目标——富有情感地朗读与默读课文、运用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了解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了解略读等,能力目标——探究质疑能力、情感领悟能力、阅读赏析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情感目标——深度激活阅读兴趣、养成拓展阅读习惯等。第三阶段,知识目标——速度默读、富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文章表达方法与技巧等,能力目标——词句情感分析能力、词句表达效果赏析能力、文本情感内涵判断能力、阅读文本赏析能力,情感目标——深度内化阅读兴趣、养成拓展资源搜集习惯等;二是融合“跨学科”理念。在设计跨学科下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需依从“跨学科”理念,在“新课标”目标中融合“跨学科”教学目标元素,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细化。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先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生阅读能力与认知规律,再筛选相关学科资源与知识,确定跨学科知识的渗透点,综合确定教学目标。
以《纸的发明》(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为例,首先,教师需明确《纸的发明》作为三单元的课程内容,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为主题,单元教学任务包括:任务一,了解“写清楚一段话”的方法。任务二,收集整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与书写节日风俗与过节过程。由此可知,《纸的发明》的重要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传统文化了解、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口语交流与写作表达能力等。同时,《纸的发明》集中阐述了纸的发明过程与影响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还能提高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手法的了解,可融合的“跨学科内容”主要包括“造纸术(科学)”“‘纸的发明’历史背景(历史)”等;其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新课标”教学要求,教师可将“跨学科”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为: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读生字词,学会默读课文,了解“写清楚一段话”的方法等,尝试从历史、科学等角度描述“纸的发明”。目标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情感品读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引导学生从历史等角度评价“纸的发明”,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目标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文化认同感等,
(二)“跨学科+过程”,改进阅读教学流程
“跨学科+过程”即将“跨学科内容”灵活渗透于阅读教学各个环节。在改进阅读教学流程时,策略点包括:一是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挖掘与课文相关的跨学科内容,并设计相应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初步探索“跨学科”资源内容,激活“跨学科”阅读意识的同时,养成自学习惯。一般而言,在挖掘跨学科内容时,教师需深入研读课文,确定文本隐含的关联学科内容,并遵循拓展迁移原则,确定“跨学科”资源内容;二是课堂导学。在课堂导学阶段,教师需明晰课堂导学核心目标在于激活学生“跨学科”思考/阅读意识与文本阅读兴趣,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现代化”为支撑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以“视频”“图文”等形式呈现“跨学科内容”,同时,设置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情境,挖掘“跨学科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三是课中实践。在课中实践阶段,教师需明确课中实践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表达方式、内涵情感等方面的理解,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基于此,教师可围绕“跨学科内容”组织分析活动或对比活动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资源表达形式或方式差异、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的方式,养成多角度思考能力与“跨学科内容”挖掘运用意识等。
以《京剧趣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明晰《京剧趣谈》作为七单元内容,以“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为主题,致力于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并学会表达“艺术之美”,由此可知,《京剧趣谈》的偏重点为让学生领悟“京剧”的独特魅力、激活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意识等。结合《京剧趣谈》的内容,可选择的“跨学科内容”包括:“京剧美术作品(美术)”“京剧或文化发展史(历史)”等,并布置“搜集京剧相关绘画作品”“了解京剧发展史”等课前任务;其次,在课堂导学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分享与交流课前学习成果,此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自己挑选的“京剧美术作品”与“京剧纪录片”等内容,渲染“京剧”学习氛围,同时,提问“从美术作品与视频中,你发现了‘京剧’或‘京剧人物’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关注“妆容”“服饰”等细节,为《京剧趣谈》阅读奠定基础;再者,在课中实践阶段,教师可组织对比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语言文字”与“视频语言”表达的差异,增强学生对《京剧趣谈》表达方式的理解。同时,教师可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京剧元素,如“船桨”“车旗”“唱腔”等,选择“跨学科资源”,如“绘画作品(美术)”等,仿照《京剧趣谈》表达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跨学科”为视野,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先把控实施要点,坚持以“跨学科”为根本点、“现代化”为支撑点、“工具性”为基本点。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与过程的策略,实现“跨学科内容”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盟.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个案研究--以X省H小学为例[D]. 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23.
[2] 杨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育策略解析[J]. 问答与导学,2023(9):28-31.
[3] 张玲. 基于智慧环境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宁夏:宁夏大学,2022.
[4] 季维维. 跨学科学习: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新探索[J]. 文教资料,2022(16):71-75.
[5] 李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语文建设,2021(2):46-48.
[6] 尤坤.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 精品生活,2022(23):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