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有力渗透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纪顺娟

青岛金水路小学 青岛李沧 266100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缺失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重构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不足,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研究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德育元素;渗透路径

正文


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更是完善其人格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常规数学教学中,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往往被忽视。为充分利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德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文将聚焦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缺失现状,提出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重构策略,力求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上取得双重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价值观培养

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讨论数学问题,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解决数学难题时,强调团队合作与共同努力,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互助、尊重和协作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更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习惯养成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品质的培养,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所帮助,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其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时能够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专业素养

一些数学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他们难以将德育内容与数学知识教学融为一体。德育教育并非只是口头上的教导,更需教师通过自身言行、设计的课堂活动以及精选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由于专业素养的欠缺,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德育的深入渗透。

(二)课程压缩与时间限制

在紧张的教学进度和有限的时间资源下,德育内容的融入往往被忽视,教师可能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上,德育教育则可能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错失接触和理解德育内容的机会,进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考试评价的制约

现有的考试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德育成果的评价则相对模糊和难以量化,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向于知识点的灌输,而将德育教育置于次要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需对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素养明确纳入考核范围,引导教师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立足数学教材,挖掘德育主题

小学数学教育中,德育的渗透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革新,现今的教材已经充分吸纳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推崇在数学教学中嵌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变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入剖析新教材,探寻潜在的德育元素,并据此构建起完备的小学数学德育教学体系。

举例来说,讲解“毫米、分米的认识”章节知识点时,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测量知识,更是孕育学生严谨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的沃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这些品质的价值,比如,设置一个学校需要更换课桌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团队的角色,承担起精确测量旧课桌尺寸的任务。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毫米、分米知识来完成实际的测量工作,体会到精确测量的必要性,当学生在测量环节出现误差或单位误用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反思这些失误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诸如新课桌尺寸不匹配、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领悟到严谨、精确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的德育方式,既顺理成章又富有成效,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德育的深刻内涵。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时,还应着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设问、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德育内容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探寻德育的真谛。

(二)联系生活实际落实德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巧妙利用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解、实物演示等,生动地展现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购物、旅行、家庭预算等场景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作业,例如,让学生陪同家长去超市购物,亲身体验如何使用四则运算计算商品总价,并尝试在预算内挑选最合适的商品组合,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理财意识和消费观念,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模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四则运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选择合适时机,渗透德育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融入德育内容,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敏锐的学生心理洞察能力,因为德育的渗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每位学生和每种学情都是独特的,因此德育的融入时机和方式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算盘”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除传授算盘的使用技巧外,还可以借机引入我国珠算的辉煌历史,明代时期,珠算作为一种高效的计算工具在我国应运而生,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逐渐成为古代数学运算的瑰宝,其普及程度与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在2013年荣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为了引领学生更深入地领略珠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倡导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探索珠算的传统构造与算法秘诀,这样的学习模式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传统珠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卓越成就心生敬仰,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更在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善于捕捉学生的反应与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当察觉到学生对珠算历史展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可适时延长相关内容的授课时间,或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讨。此外,通过巧妙设问与引导讨论,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勇于表达,加深对德育内容的领悟。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

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无需赘述。然而,仅仅依靠课堂内有限的教学时间,难以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寻求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

《统计与可能性》章节便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外实践的绝佳范例,该章节后的《变废为宝》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实地调查与亲身体验,深刻领会德育的内涵。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的调查问卷,利用网络资源,同时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共同收集并整理有关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其再利用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垃圾再利用的潜力与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家庭一周内产生的可再利用垃圾进行统计,并推算出月、年的数量,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的同时,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垃圾再利用的重要性,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触动学生心灵。

课堂交流环节则是德育渗透的又一关键时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回收垃圾、节约资源的紧迫性,并鼓励他们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资源节约观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巧融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未来成长影响深远。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注重提升自我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身体力行,为学生示范引领。深入探索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实现教学与德育的无缝衔接,有助于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其未来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既符合时代需求,也展现了教育的高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 (07 ) : 55

[2]赵百胜.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 (03 ) : 56-57.

[3]芝世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 (O1) : 2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