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透视与反思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工匠精神;教学与反思
正文
引言:
语文学科具有双重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将这一学科具有的双重属性体现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快速、健康成长。中职语文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国教育部已经对中职语文提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也就是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将人文性特点重点突出,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工具性处于同等地位,实现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需要自己先全面、正确认知工匠精神,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实际,进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达到显著提升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拥有工匠精神的教育目的[1]。
一、工匠精神与中职语文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学界尚无统一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这一精神属于一个人的价值观,比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还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工作时的状态进行了描述。我国教育部与财政部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可以根据我国出台的《意见》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围绕这一含义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工作。
(二)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的概念属于复合概念,是由中职语文与语文教学结合而成的一门学科,是中职学校中每一个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进而为各领域一线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2]。从此可知,中职语文不只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还拥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发展性特征。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外,还要将其拥有的职业性与发展性特点体现出来。
(三)两者的内在联系
中职语文是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除了要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需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由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作用,显著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工匠精神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也蕴含着这一精神,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其蕴含的工匠精神挖掘出来,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引导策略,可实现学生认同这一精神并将其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成为自己成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有效落实工匠精神培养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3]。
二、中职语文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一)思考人生,分析工匠精神的意义
进入中职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并且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进入中职某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在中职学习中经常处于茫然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利用这一环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再根据学生自己确定的人生方向,引入相应的优秀人物,将他的人生经历及拥有的工匠精神展示给学生,让优秀的人物成为学生的榜样,并在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学习其拥有的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第一堂课,与学生开展“我的人生我做主”主题交流会,并在这一主题交流会的开端,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片段,可以利用这一片段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叛逆思想”,这里的叛逆思想是指学生并不喜欢家长的安排,也就是当前的专业是由家长要求学习的,并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发展的领域。此时,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被放大,并对主题交流会产生了兴趣。然后,语文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领域讲述出来。语文教师可以先主动将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阐述出来,让学生了解教师与自己的经历具有相似之处,进而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语文教师要将每位学生的梦想记录下来,成为后续教学的重要依据。然后,语文教师支持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将这一梦想藏在心底,并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规划,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初步规划,进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人生发展方向中的优秀人物,将其发展历程及拥有的工匠精神展示给学生,并询问学生:“他之所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出:“始终坚持”,语文教师表扬学生的同时:“只有坚持也难以成功,还需要一个重要元素,你们想想是什么呢?”此时可再次播放优秀人物的经历,少数学生可以回答出:“认真工作,积极创新”,语文教师则对工匠精神进行全面的讲解,并且可以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将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片段展示出来,学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模仿优秀人物,将其拥有的工匠精神也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有效落实了工匠精神培养课程。
(二)关联专业,融入工匠精神
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拥有人生发展方向后,要再次帮助学生重视自己当前所学专业,改变学生当前的错误学习思想,将当前的专业学习作为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经历,并从中获取更多的职业经验,为人生梦想实现做铺垫。语文教师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同样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并且将两者融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感受职业生活——与学生的对话》综合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邀请已经进入一线工作的学长,来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语文教师可以把控交流的内容,可先由自己向学长提问,利用自己提问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并引起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兴趣,比如:“你觉得这个专业好在哪里?有没有什么成就感?”学长在回答这一问题后,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长阐述的内容直观化展示给学生,进而利用这一专业的优势或者具有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语文教师提出:“有很多学生虽然学了这个专业,但是自己的发展方向却不是这个专业,你有什么建议吗?”学长会给予这样的学生良好的建议,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将这一专业学习后,进入社会中可以获得的收获告诉学生,并让学生了解这些收获是实现自己梦想的重要元素,进而促进学生重视自己所学专业,让自己所学的专业成为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奠基石。然后,再让学生向学长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获取更多的职业认知。最后,语文教师引入工匠精神培养过程,可以让学长、学生共同回答:“如果让自己的奠基石能够促进自己实现梦想,需要在岗位中怎样表现呢?”学生回答的内容自然是片面的,而学长则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含义讲述出来,并将这一精神所获得的收获阐述出来,而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自然会将这一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实现了工匠精神培养有效落实的目标。
(三)实践活动,落实工匠精神
语文教师在利用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后,还应实施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促进这一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语文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在一起,在落实工匠精神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展望我们的未来职业——“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综合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可以设计闯关实践游戏,根据语文学科与学生所学职业技能设计每一个关卡完成内容,并保证每一个关卡的难度从易到难。每一个关卡中包括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还要包括各种问题,只有学生完成任务、解决各种问题,才能通关,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合格分值为60分,最高分值100分。语文教师在将这一闯关游戏向学生展示后,要告诉学生“优秀的学生会有奖励”,利用奖励激发学生参与欲望、提升学生完成质量。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闯关游戏后,语文教师可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位学生的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并将奖励给予拥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最后,语文教师对这些学生为什么获得奖励的原因阐述出来。此时的部分学生会存在不服气的现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真实的岗位工作展示给学生,利用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认知“工匠精神”对自己发展具有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学生重视工匠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结束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并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语文教师要设计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促进学生认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在后续成长中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旗展.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J].亚太教育, 2023(18):179-181.
[2]唐永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 2023(2):3.
[3]黄惠.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透视与反思[J].快乐阅读, 2023(9):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