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冯素恒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摘要

为适应基础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及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研究对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探讨中提出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及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及实施措施,期盼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并促进师范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教学模式

正文


一、前言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1]在此文件的指导下,高校教育改革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及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育改革中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学中如何充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质量,真正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师范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也为教师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互动、和谐共进,实现师范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一)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要的地位。传统教学法虽然严谨性、系统性较强,能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样存在着本身的缺点。如授课方式为单一,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知识等。因此,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输灌,不能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案例教学法则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仅起到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能弥补其本身不足。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在课堂中生动直观地完成教学。”[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预先要详细的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与环节。首先,案例的选择环节。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经典而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同时结合案例设计与理论知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研讨学习。其次,案例的研讨与分析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先对案例进行认真的研读、观摩。然后学生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对案例进行讨论、探究与交流。这个过程,学生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案例的分析与交流,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学生成果的展示与分享环节。学生小组推举本小组的代表参与全班的分享,小组代表把本组成员对案例学习中所讨论出的成果或观点展示、分享给全班同学。第四,师生的评价与总结环节。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组所展示、分享的结果或观点进行评价、再讨论与交流,找出各小组讨论结果的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结合本案例涉及到的知识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与补充。第四,案例的整理环节。这个环节,是在案例的分析与总结结束后,学生小组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案例的讨论最终成果进行详细的整理,综合各组的最优讨论结果或观点进行归纳,形成一份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法“倡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联系,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更有真实感,为以后的语文教学积累经验。”[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除了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环节学生没有参与而由教师完成外,其他的所有环节学生都全员参与其中,真正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凸显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传统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剂。  

(二)线教学与线教学相结合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线上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容量大,教学时间有限,仅凭传统的线下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几乎只能以教师的灌输知识为主,学生极难有机会真正的参与课堂学习,也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据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在传统线下教学的同时,结合线上的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形成线下线上混合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拓展教学的渠道,能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

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向学生推送课程资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后台收集和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再在课堂集中答疑并针对性进行教学,实现了现代化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将线上教学法融入传统的线下教学,可以弥解决程内容容量大、教学时间少的问题。另外,线下教学与线上相结合“既能够避免课堂授课的单一性,实现多元化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和重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知识结构,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线上教学中,依托教学平台,打破教材的局限,拓展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首先,教师先将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以小视频、文档或是图片等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上传到所利用的教学平台;同时在平台发布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业及讨论的问题,供学生在学习中完成。其次,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并在平台参与课程问题的讨论及完成对应内容的作业;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提出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第三,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并为学生进行解惑、答疑。线上的教学,师生之间可以在平台展开互动与交流,使线上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此外,教师可以把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放到线下课堂进行讨论、探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模式,既可以丰富教学的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三)理论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基础教育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都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以,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升他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更多的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技能的训练。这种单一的理论学习不利于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技能竞赛的环节,把理论教学与教学技能竞赛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能竞赛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内化。

为促进师范生的成长及教学技能的提升,各地方甚至各师范院校都会定期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师可以借技能大赛为契机,深入领悟师范生语文技能大赛的要求与准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文教学技能竞赛,把比赛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赛训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技能竞赛融入理论教学的操作方法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先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固定小组,教师给学生明确技能竞赛的标准与要求。然后布置学生小组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小组内的教学设计撰写、说课及无生授课等语文教学技能的比赛。技能竞赛训练要求学生小组利用课外闲暇时间开展竞赛活动,小组的竞赛活动必须全员参与。第二,小组竞赛后,各小组推选出本小组最优秀的代表,参与班级中的竞赛活动,班级的竞赛,要求全部学生参与观摩与评赛。第三,班级技能赛后,推举班级最优秀的参赛者,全员师生共同点评优秀者的优点和不足并把优秀者推举参加学校的技能比赛。

语文技能竞赛在《语文课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中开展,打造“竞赛式”的多元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文技能训练氛围。学生在参与或是观摩技能竞赛中,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并在不断地训练中提升自己。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训练中,进行主动、自觉的学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也能够为学校或是地方的师范生技能大赛选拔优秀的选手,实现了“赛”与“课”的双赢。

(四)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

人才培养方式对高质量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毕竟,任何高质量的人才成长的过程,单独依靠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师范生的成长过程同样也不是单独固禁于师范院校的狭窄空间中能够实现的,而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参与校外的教育实践,使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在相互作用下得到提升而实现的。因此,对师范生的培养采用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师范生在校内学习之外参与校外的教育实践,使教师素养、教学技能得到提高,这无疑是一种促进师范生成长的极好方法。也就是师范生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参与校外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把师范生多层次、全方位地融入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去体验、感知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去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教育实践素质。”[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采用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校外的语文教育实践,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语文教学技能的提升能起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校外教育实践的实施,需要依托学校层面在校外中小学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有计划的借助学校层面提前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然后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师范生到教育实践基地参与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深入到实践基地的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实地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参与课堂教学的听课与评课。这种教学观摩活动每个月可以有计划的组织1-2次。教育实践观摩过程中,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语文一线课堂,零距离的感受、体验语文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并在观摩实践中真实的了解语文教学的实况。观摩实践后,师范生回归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组织师范生对教育观摩活动进行交流、讨论;师范生把自己在教学观摩中的所见、所感及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与交流。通过观摩实践与交流,再回归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学习得到更深刻的内化,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形成一种“理论学习—教育实践—理论学习”的循环学习过程,对语文教育教学有一个更真实、更清晰的认识,积累实践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学习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优秀教学建议与教学理念,为以后自己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打好基础。

三、结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的、真正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使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语文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经验,适应基础教育对师范生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8

[2] 唐亚军,汪丽.案例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08 

[3] 毛文,刘清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2023.07

[4] 黄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科研,2023.09

[5]  .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以齐鲁文化课程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10

[6] 李国忠.以培养师范生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路径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0

 

基金项目:

2022 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师院校< 语文课堂与教学论 >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GKSYGB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