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下游戏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备注(一年级新教材中的游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唐佳丽

上海市复旦科技园小学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教师应当全面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习惯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实践,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先阐述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沪教版一年级新教材加以举例阐述,提出有效的游戏化教学实践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游戏化教学;学习兴趣

正文


引言: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教育领域的革新。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教材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更新。基于这一方面,2024年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迎来了更新,也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正式开始。在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基础知识点进行了优化、调整了学习目标,旨在用朴实无华且单刀直入的方式展现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基本数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在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单元不仅变多了,单元的小结内容也有着更多的“数学游戏”,以“数学好玩”的方式呈现,旨在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使数学成为一门容易为学生接受,真正喜闻乐见、可亲可敬的课程,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内容的丰富、无穷,逐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在实践中,教师也应当结合教材编排特点,以游戏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与教材特点契合、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匹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到越学越有趣味。

一、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的更新是为了更好教育,旨在通过新的教材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全面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融入游戏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成为一门真正使学生接受以及喜闻乐见的课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深深地为其吸引和陶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年级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基于教材编排特点,开展游戏化实践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涵盖多个方面,如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等。传统的数学教学多由教师为主体,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设计数学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度,进而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在新课程标准下,一年级数学教材实现了更新,基于教材的主要内容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既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认知,也能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游戏中自主观察、体验、实践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下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实施游戏活动

教材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全面实现小学数学的游戏化教学,提升数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全身心参与其中,在游戏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基于沪教版新教材,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是实践拓展板块,旨在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与此同时,新教材中的其他板块也有着“趣味性”特点,体现出了独特的数学游戏教学。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应当全面分析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文章以沪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第2章“认识图形”时,本章节总共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是“认识立体图形”与“认识平面图形”,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分一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其他与立体图形有关的物品,如“冰箱”“洗衣机”“文具盒”“足球”等,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模仿”,思考与本课时知识点有关的内容。基于本单元的“练一练”,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练得高效、练得主动、练得全面,教师可在分析教材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与之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设计一个名为《抽奖竞猜》的游戏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在讲台中准备两个抽奖箱,在箱子内放入不同的立体图形模具。比赛开始时,由教师按照顺序安排两个大组的一位组员上台比赛,教师说“3,2,1”,组员需从抽奖盒中拿出立体图形,并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该图形,回答速度最快且正确的学生可获得一分,最后比较两个大组的总比分,得分最高的大组可获得教师的奖励。设计这一类趣味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观察能力、反应力。在学生参与游戏时,他们还会在紧张又刺激的游戏环境下提高专注度。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有趣”,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

(二)创新游戏形式,激发参与兴趣

在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好玩”是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将数学概念深入理解,并能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数学习惯,让学生学习到小学应该学的数学内容。“数学好玩”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师若只根据教材中的游戏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会使游戏教学活动变得单一,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数学好玩”版块的教学价值。对于教师而言,应基于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好玩”,适当地创新游戏形式,以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游戏好玩”“数学好玩”。

例如在沪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章“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数学好玩”的内容为“抽数卡,比大小”,游戏规则是让学生互相抽“数卡”,根据数卡上的数字比大小。这一游戏活动较为简单,同桌之间可直接进行。教师可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好玩”环节,让学生与同桌写“数卡”,在写好数卡后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比较数的大小,认识10以内的数,巩固单元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数学好玩”的游戏内容创新游戏形式,比如为学生设计“数字宝藏猎人”的游戏活动,让游戏在游戏中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巩固数学知识。在游戏实施前,由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套“数卡”(包含0~10)。游戏规则为“两位学生分别抽取对方的数卡,在翻开卡片后,学生需快速说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比如一位学生抽到‘7’,一位学生抽到‘5’,则抽到‘7’的学生要说出‘7比5大’的寻宝暗号,抽到‘5’的学生要说出‘5比7小’的寻宝暗号,回答准确且速度最快的学生可获得一张由教师制作的‘宝藏卡’,卡片上有对应的奖励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若学生选择‘见好就收’,则可获得‘对应的奖励’,若学生选择‘继续前进’,则需要回答问题,如‘7比5大多少?’‘5’比‘7’小多少呢?该学生回答正确,可获得教师精心准备的‘宝藏’,回答错误,则代表‘藏卡片失效’,‘对应的奖励’也随之消失。”在游戏的实施中,教师可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游戏参与状态,了解学生参与情况,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引导,让游戏变得更加科学且好玩,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在抽取数字卡片后快速地对数字作出反应。同时,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也会思考“到底是先拿奖励,还是继续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冷静、自信的精神品质。设计这一游戏形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学生在完成“数学好玩”的基础上参与更多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全面融入游戏化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结合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游戏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以及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未来,教师也要不断创新,为学生设计出更多具有针对性、互动性、教育性的数学游戏活动,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有效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实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