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类文言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鲁九七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实验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劝谏类文言文,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教学价值,本文通过对当前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深入调研,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创新教学策略。这些策略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更着眼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本文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具有实操性、创新性的教学建议,以期推动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统编版;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策略;教学实践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劝谏类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劝谏类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高等诸多挑战。为突破这些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劝谏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与实践。通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力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颖、有深度的教学参考,以期激发学生对劝谏类文言文的兴趣与热爱,进一步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众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劝谏类文言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陈旧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法,过分偏重于对字词句的琐碎解析与直接译文,却忽视了对文言文深厚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的僵化不仅阻碍了学生深入理解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更扼杀了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由此导致的课堂氛围沉闷,使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劝谏类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进而产生畏难心理,加之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以及对古代文化与历史背景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与文言文产生情感共鸣,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自然大打折扣,他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思考与探索,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无疑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制定教学目标时,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样化学习需求以及实际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目标过于宽泛且缺乏针对性,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指导,也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缺乏明确目标导向的教学往往导致课堂内容散乱无章,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点,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也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发挥劝谏类文言文的丰富教学价值。因此,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是当前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劝谏类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一)深化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

劝谏类文言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贤者的智慧与情怀,通过精致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向学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学习这类文本,对学生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之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更是培育学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不竭动力。

(二)锤炼思维与言语的双重能力

劝谏类文言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严密的逻辑与精炼的表达,这种文本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需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和言外之意。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推理判断,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学生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如何更加精准、凝练地传递思想与情感。

(三)塑造道德品格与人文情怀

劝谏类文言文中蕴含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这些文本通过古人的劝诫与教诲,向学生传递着诸如忠诚、孝道、仁爱、节义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领悟到这些道德理念的深刻内涵,更能在心灵的深处激起共鸣,自觉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道德品格的塑造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导入法,通过讲述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背景等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古代臣子进谏的逸事或案例,如比干剖心、伍子胥谏吴王等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劝谏文化的兴趣,通过对比不同臣子的劝谏方式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邹忌的劝谏智慧所在,顺利进入文本学习。通过情境导入法,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中,角色扮演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验人物性格和情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受。

以《曹刿论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等角色,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对话和表演。通过模拟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过程,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忠诚担当,以及鲁庄公的虚怀若谷和从善如流,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劝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加深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形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劝谏类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诸葛亮的劝谏艺术有哪些特点?”“《出师表》中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忠诚精神?”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讨论中,通过相互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小组合作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与运用,夯实语言基础。通过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文言文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劝谏类文言文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方式,如委婉含蓄、借古讽今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布置与劝谏类文言文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注重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

1.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教师应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深入剖析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捕捉作者的微妙情感变化,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及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邹忌的劝谏方式,体会其巧妙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以家事喻国事,委婉劝谏齐王的智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2.拓展延伸相关知识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延伸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智慧谋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自主探究与文本相关的其他知识点,如古代臣子的劝谏技巧、历史上的忠臣形象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深入调研与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实践方法,这些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更着眼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未来将持续探索并实践更多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初中语文教育的进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优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劝谏类文言文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3.

[2]丁凯鹏.任务驱动下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实践与研究——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劝谏类古文教学与复习"为例[J].福建教育, 2020, No.1274(23):42-45.

[3]黄光泳.统编本初中劝谏类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