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传承;弘扬
正文
引言:
中国是拥有五千个悠久文明的古老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周易·系辞》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含礼教核心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道德礼仪、审美情操和科学智慧等等。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宣传的步伐逐渐加大,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关注甚至爱上了中国风、中国味、中国韵。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大学生和科学研究的支柱场所,不仅承担着提升国民素养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还承担着重要的培养社会人才的“第二课堂”作用。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传统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幅员广阔,是拥有悠久文明的古老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用哲学观点认为阴阳矛盾运动是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因素。《周易·系辞》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教文化。
中华民族通过长期的农耕生活、仰观天文现象等,注意、摸索、总结出独特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科学技术、中医养生等多个方面。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浩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几个主要方面:
1. 哲学思想与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和谐与流通的追求;道家主张随顺自然、尊重世间万物,弱胜刚,无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的宁静;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强调制度的实际效用;墨家主张节用和务实。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非常发达,包括宫廷礼仪、民间礼仪、节庆习俗等,如冠婚丧祭、客主礼节等。
2. 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崇拜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后代的平安和福祉,因此会定期进行祭祖活动。儒教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崇拜自然和追求长生不老,它融合了道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和汉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对中国的风土文化和宗教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它在唐代达到鼎盛,对中国艺术、哲学和民间信仰产生了广泛影响。
3. 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都是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如《诗经》、《周易》、唐诗、宋词、戏曲、明清小说等。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软笔硬笔都强调书写的结构思维和意境。中国画通过人物、山水、花鸟注重表达形神兼备意境。书法和绘画都强调意境和韵味,追求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4. 中医养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草药、气功、针灸、按摩、艾炙、拔罐、汗法、贴敷、刺血、刮痧、谷疗等多种治疗和养生方法。中医学强调阴阳五行平衡,注重预防为主的整体治疗,甚至未病先防以达到强身健体目的。中医通过把脉、通过面相、手相观察和预知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顺畅与否,阴阳平衡与否来判断出疾病的发展趋势,为现代医学所接受,也为大众所承认。
5. 伦理社会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孝道、忠心、诚信、谦虚、宽容等,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有深远影响。社会习俗如冬至、春节、端午、中秋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情感。中国素称礼仪之邦,风俗礼节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在,传统风俗因地域、民族、宗教不同而形态丰富多样,包括冠婚丧祭、宾主风俗礼仪等。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长幼尊卑的尊重与爱护,也反映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风气。
6. 传统建筑、饮食、手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如宫殿、庙宇、园林、亭台楼阁等,不仅体现了和谐、平衡视觉美感,更离不开建筑风水即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以达到饮食的养生作用。传统手工艺如织布、刺绣、漆器、玉器、陶器等, 都留下了匠人的精湛手工艺技术。
1.1.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1.1.2.1特点
中国古老文明至今仍然保持着活力与历史连续性,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道德伦理观念,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也离不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56个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些古人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素,影响了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操,意态、神态的韵味和淡然之审美。,
1.1.2.2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56个民族的根和魂,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每个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风貌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谐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个人修养、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等,为现代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审美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如中医、气功、书法等,是很好的中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对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起了重要作用。
1.2 高校图书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储存有大量的传统文化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古籍等,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储藏地。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一部分,也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阵地。高校图书馆为学者提供研究资料和学术交流的空间,是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场地。
二、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现状与创新发扬
2.1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承文献资源建设的现实
1. 古籍保管与维护:高校图书馆注重古籍的保管和维护工作,对馆藏的古籍进行修复、编目和数字化,使之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2. 民俗资源建设: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据地理优势、民族风俗优势,建立了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文献资源,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地域民俗风。
3. 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图书馆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拓宽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信息渠道。
2.2传承与发扬创新现状
1. 巩固数字化手段: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和创新。
2. 重视学术研讨:高校图书馆支持学生,教职员工,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数据,资料等。
三.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创新中的不足
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传统文化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传统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是具体不足的探讨:
1. 创新意识、实力的不足
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过于保守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改变旧习惯原封不动地传承,这种心态只能是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停止不前了。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创新驱动力,缺乏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技能,使得弘扬传统文化缺乏新颖、新鲜感,很难吸引人。
2. 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
传统文化资源分散在某地区某部门或某人手中,整合这些资源存在一定的难度。古籍收集数量非常不足。除了古籍外,现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书籍、期刊、会议论文等也是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数量有限。
传统文化创新需要一定的专门款项,要购买或合作,才能获取数字化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如电子书、在线数据库等,但现实中的投入远远不及所需数额。技术老化需替换或更新,市场的快速更新要求图书馆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如难以更好地服务于个性化要求,无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3. 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相对单一、人才溃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质量。馆员队伍普遍老龄化,服务意识不强,管理松懈,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意识上还需加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四 、高校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解决策略
4.1加强文献资源的保管与修复
对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修复和编目,确保文献资料的安全和完整。建立数字化文献资源数据库,实现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管理和检索。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专业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数字化保存对重要的传统文化文献进行数字化保存,确保文献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使用。
4.2业务服务与人员素养提升
提供简单、快捷的借阅服务,满足读者对传统文化文献的需求;提供有专业知识底蕴的参考咨询服务,帮助读者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源;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读者利用传统文化文献资源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培训内容和形式,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检索和阅读服务。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传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持,提高图书馆员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培训、研讨、阅读等丰富的趣味活动,提升他们在传统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修养,培养专门人才为公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传统文化服务。
4.3馆际互借、学术交流
开展与其它地区、其它类别的图书馆互借活动,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文献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利用。以故宫博物院和全国博物馆推进藏品数字化,通过虚拟展览让全球观众无需亲临现场就能欣赏到文物为榜样,推广数字化的图书馆和虚拟展览,利用数字照扫、物理渲染、数字文物修复等技术,使传统文化遗产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呈现给公众。
4.4现代科技手段与建设特色传统文化文献数据库
建设特色传统文化文献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整合和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使之得以数字化保存并方便大众检索利用。最近,游戏《黑神话:悟空》结合现代与古典元素,重新演绎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将中华历史文化与现代游戏结合,促进了文化跨国界传播。以这些为参考对数字文化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人及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数字作品,提高非遗的可及性和普及性。文化创意产品与IP开发是走上市场的重要手段,开发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服饰、配饰等。打造传统文化IP,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如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方法,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论
总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核心力量。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书籍的保存管理者和传播弘扬者,也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当继续发挥各种有力因素,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图书馆传承与弘扬的多方面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案,旨在为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有利机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洪成. 四柱预测技术入门. 中国易学行业网,2005.
[2] 马博. 周易全书. 北京:线装书局,2014.
[3] 陈园. 周易预测学入门. 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
[4]戈国龙. 丹道十讲.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邵伟华.周易预测例题解. 兰州:东芳文艺出版社,2005
[7]江花.经络腧穴学点讲随堂录.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朴莲玉(1978-),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硕士,延边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