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实践路径
正文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文识字是指在阅读课文时,同步进行生字教学的一种识字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集中识字,而是将识字融入课文学习之中,注重在语言环境中感知和理解汉字。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有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探讨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汉字规律,只关注识字任务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完成识字任务,而忽视了汉字本身的规律。教师只着眼于让学生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和书写,却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和理解汉字的结构、部件以及不同字的联系。这种片面追求识字量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理解汉字的内在逻辑。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汉字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汉字是无规律可循的符号堆砌,从而失去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忽视汉字规律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汉字系统的整体认知,无法在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识字效率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会出现识字量大但实际运用能力差的问题,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目标不明确,忽略学情
随文识字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他们可能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缺乏对学生已有识字量、识字能力的了解,无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设定不明确,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缺乏全面的了解,无法有效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节奏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脱离学情、目标不明的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产生厌学情绪;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觉得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识字方法单一,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单一、机械的识字方法,过于依赖识记、抄写等传统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让学生记住一定数量的汉字,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思考、探索、总结的机会,识字学习变成了单纯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单一的识字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学生在识字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识字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取得进步。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信心,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科能力。这种缺乏学习能力培养的识字教学,不仅影响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果,也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埋下隐患。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随文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它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1]。通过随文识字,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新的汉字,了解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这种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的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随文识字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大量识字实践,学生能够逐步积累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低年级阶段的随文识字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压舱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时期,而随文识字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随文识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认识新的汉字,理解汉字的意义,感受汉字的魅力。每认识一个新字,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学生能够借助这些新的汉字,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阅读文章时遇到生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阅读的流畅度和自信心会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而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也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文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分析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汉字的意义,联想相关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识字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地书写汉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此外,很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通过随文识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随文识字教学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过程,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乃至品德修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2]。
三、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运用拼音认读识字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中,运用拼音认读识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拼音知识,尝试拼读生字。通过拼音认读,学生能够将汉字的读音与字形建立联系,加深对汉字的印象,提高识字效率[3]。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拼音游戏,如拼音接龙、拼音猜字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拼音知识,提高拼读能力。在识字练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拼音标注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课文《千人糕》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糕”字的结构,认识“米”和“羔”两个部件。接着,教师讲解“米”表示食物,“羔”表示羊羔,两个部件结合在一起表示用米做成的点心。学生通过了解字形的组成,能够推测出“糕”与食物有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拼音拼读“糕”字,巩固字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糕”字的读音,还初步了解了“糕”字的意符和声符,对“糕”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结合教材纠正发音
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发音问题。很多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音不准确、字音混淆等问题。这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为学生示范标准的字音。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发音练习,如绕口令、歌谣等,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字音知识。对于容易混淆的字音,如平翘舌、前后鼻音等,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通过发音纠正,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读音,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4]。
在学习课文《揠苗助长》时,学生可能会将“揠”字读成“yǎn”。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示学生“揠”字的正确读音是“yà”。教师可以先将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读一遍,强调“揠”字的读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确发音。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揠”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通过回顾课文内容,了解“揠”是拔起、拔掉的意思,加深对字音的记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揠”字的读音,并在语境中运用,提高识字能力。
(三)根据构成理解文字
汉字是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汉字。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分析汉字的部件组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即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学生通过观察形旁和声旁,能够推断出汉字的大致意思和读音。再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同一部首的汉字,如“木”部、“氵”部等,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汉字构成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提高识字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学习课文《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福”字为例,它是由“示”(礻)和“畐”组成的。“示”表示神明,“畐”表示福气满满的样子,整个“福”字表示神明赐予的好运和幸福。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贴“福”字,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通过对这两个汉字构成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福”的意义,并了解它们在传统节日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汉字,如“禧”、“庆”等,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成规律,提高识字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深入理解文字意思
识字不仅要认识字形和读音,更要理解汉字的意思。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意义,体会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词语、句子乃至整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思。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用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同义词、反义词的异同,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通过对汉字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学习课文《雷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雷雨”二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雷雨”给人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雷雨来得急、来得快、声势很大。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雷雨时乌云密布,天色瞬间变暗,会给人一种压抑、恐怖的感觉;而雨点打在地上溅起水花,又给人一种雨水的洗涤、大自然的鲜活的感受。通过分析课文语境,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领悟“雷雨”二字的意蕴。
(五)利用文字创编故事
识字不仅要学会认读,还要学会运用。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汉字,开展创编故事的活动[5]。学生可以根据汉字的意思,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个小故事。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恰当地使用所学汉字,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编写的故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创编故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汉字的魅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能力。
在学习课文《小毛虫》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毛虫”、“蝴蝶”等关键词,创编一个小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学生可以思考小毛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想象蝴蝶展翅飞翔的美好景象。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关于昆虫、动物的词语,练习语言的表达和想象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编故事,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文识字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在识字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奥妙。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展望未来,随文识字教学还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识字学习支持,不断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葛晓宇.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
[2]王梦真.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2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五).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林南小学;,2022:6.
[3]黄小倩.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0,(86):29-30.
[4]杜文霞.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4):128-129.
[5]张加萍.基于部编版低年级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9,(0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