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性的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凤华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19100

摘要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正文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中职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化学教育的发展。例如,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中职化学课程的不及格率在某些地区高达20%以上,这反映出教学方法和内容亟需改革。

二、中职化学教学现状与挑战

2.1 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教学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职学生的化学课程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职化学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和不匹配。

具体来说,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参与感,导致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逐渐减弱,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根据一项针对中职化学教学的调查研究,超过60%的学生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感到缺乏互动和参与感,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习效果的不佳。

此外,教学资源的匮乏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不足也是制约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许多中职学校在化学教学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包括实验设备、教学材料和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缺乏,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他们在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他们提升教学方法和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为了改善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性,丰富教学资源,以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中等职业人才。

2.2 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显著的挑战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目前,在中职化学课堂上,教师主导的讲授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一项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进行互动和讨论,这与约翰·杜威所倡导的“学习通过做”理念相去甚远。此外,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才能真正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3.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实践和探究学习来构建和巩固知识体系。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还能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都会有显著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提升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学内容的创新应当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例如,将化学知识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相结合,如食品加工、环境监测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当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和在线协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学习体验。虚拟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化学实验,而在线协作平台则可以让学生在远程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在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紧贴学生实际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4.1 教学模式改革的长远意义

在探讨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深远意义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根据《教育研究》杂志的报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模式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劳动市场中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学模式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能够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中职化学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劳动市场中更好地适应和立足。

4.2 对未来中职化学教育的展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化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中职化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据教育部统计,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千万,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需要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模式,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如引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和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将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贾锁换.中职化学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222-223.

[2]蒋鼎新.中职化学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1,(04):38-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