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关系处理策略探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谢军

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 ,735100

摘要

将游戏化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设计中,可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还能显著提升课堂氛围,并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在实施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时,教师应准确掌握教育与娱乐的平衡点,确保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明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与“玩”;关系处理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体育教学应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动性、方法的多样性、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通过融入游戏元素,学生可以沉浸在有情境感的游戏环境中,放松心情,发挥创造力,体验体育学习的愉悦与轻松,并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体育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应从这些角度出发,探索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全面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关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构成一种独特而紧密的教学关系。其中,“教”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运动方法的过程,构成体育教学的基础。而“玩”则代表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和游戏性活动,为学习过程增添趣味性和动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将“教”与“玩”融为一体,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教”为“玩”能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玩”又为“教”提供有活力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妥善处理好“教”与“玩”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的重要

(一)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小学体育中“教”与“玩”的结合,充分遵循小学生的自然成长轨迹。该教学模式既迎合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好奇心,又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轻松掌握体育知识。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融入游戏的体育教学更能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学习效果。例如,传统的跑步训练被改造成环形跑、倒退跑、障碍跑等有趣味性的形式,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领域,还让他们能全方位感受体育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更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二)增加课程中的师生互动

“教”与“玩”交融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深入频繁。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学游戏,鼓励他们创新玩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时还在讲解正确动作和运动技巧时,与学生建立起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另外,教师通过积极参与游戏,与学生共同进退,传递自身体育精神的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性,让其沟通更顺畅,从而为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关系处理策略

(一)“教”与“玩”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体育学习是一个长期且有挑战性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内深入钻研,同时在课后进行广泛的实践与应用。为实现该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巧融入游戏元素,引导学生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并塑造出良好的运动习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喜好,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课后实践项目,对于那些对体育知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携手,鼓励学生探索体育故事书籍的海洋,并结合知识问答游戏检验和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家长可以询问学生:“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举办的?”“你能列举几位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吗?”“哪些体育运动对于增强心肺功能特别有益?”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加深对体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认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烦躁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应推荐他们参与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如,多人跳绳、团队运球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学习压力,还能让他们以更充沛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并从中领悟到体育学习的深远意义。另外,对于那些经常有机会前往游乐场的学生,教师建议他们尝试一些如旋转木马、过山车等游乐设施,为学生带来欢乐,还能在娱乐中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与平衡能力。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当地构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场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沉浸感和参与度。通过这一创新方法,学生不仅展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效果也提升。特别是在体育课堂,教师将生活化的游戏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例如,武术健身操中的蹬腿运动,教师在课前精心策划,准备动物园中猛虎扑食的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生动的视频,让他们仔细观察猛虎的动作特征,之后再将这些自然行为与武术中的弓步击爪、蹬脚等动作要领结合。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同时也加深他们对武术动作内在逻辑的理解。在实操练习中,学生迅速学会标准的武术招式,还更深刻地感受武术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出,武术的诸多招式其实都源于人类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这种联系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武术的实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而经过系统的武术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得到明显的提升,手脚之间的配合也变得更流畅,这种提升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如劳动效率的提高。通过将教学与生活化的游戏元素结合,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提升力量、反应速度及整体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三)组织周期性活动

《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重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素养非一蹴而就,而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经过知识的累积、行为的塑造及品德的修养等多方面的融合与提升而逐渐形成的。此种素养的锤炼,要求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与健康活动及具体实践场合中,通过切身体验、积极探索、深度领悟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凝炼与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了让体育教学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担纲引领角色,督导学生保持持续、稳定的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建立起长久的运动习惯。考虑到小学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其局限性,对此,教师有必要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教学规划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教师应选择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通过组织和周期性的活动安排,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情,更激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自发地投身于体育锻炼中,从而有效提高他们运动的持续性和频率

例如,在体操技巧教学完成后,为加深学生对平衡感和多元动作组合的掌握,教师应积极规划并实施周期性的课后社团活动这类活动应融合竞技元素、艺术展现及专业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经过这样的设计能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复习并提升体操技能,更能引领他们在活动中领略体操的优雅力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操的热爱。如,可以创设一个名为体操之星挑战赛的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体操设备上连贯完成一系列动作,如平衡木上行走、翻腾跳跃等,评价标准则侧重于动作的精准与流畅。另外,还可以引入创意表演环节,鼓励学生自由编排体操套路并大胆展示,这样的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提升他们的自我表达信心。而经过这一系列课后活动,学生能感受到体操的魅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定期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四)塑造学生的体育品质

体育素养包括规则认知、团队合作精神不懈奋斗的态度,这些素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有启迪性的游戏环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以篮球为例,教师通过构思新颖的游戏设置来综合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创设一个名为星际篮球争霸赛的游戏,在游戏中,篮球被赋予星际能量球的象征,而篮板则代表能量接收站。学生被分成两个阵营,一方扮演星际射手,承担在三分线外发射能量球的任务;另一方则扮演星际守护者,其使命是保护能量接收站,防止对方成功发射能量球。同时选拔部分学生出任星际秩序维护者,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游戏的公正性,监督并确保每位参与者都恪守游戏规则。在游戏进行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策略性思考,如:星际射手们,你们应如何精妙运用自己的投射技巧,突破星际守护者的严密防线?星际守护者们,你们应如何紧密配合,共同构筑起一道无懈可击的防御?”等,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技意识。当完成游戏后,教师学生反思归纳,鼓励他们审视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并领会规则意识、团队合作与坚韧不拔精神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能在篮球技艺方面有所提升,更在无形中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勇于迎接挑战的体育素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教”与“玩”的融合策略,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更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性。在体育课堂,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更并凸显主体地位,有助于他们迅速地沉浸于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卫东.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有效结合[J].教育界,2024,(03):47-49.

[2] 汤嘉伟.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与“玩”的整合[J].学园,2024,17(06):82-84.

[3] 方杰.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4,10(03):109-112.DOI:10.3969.

[4] 曹佳丽.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有效结合策略[J].体育视野,2024,(05):138-1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