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思考与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引导;价值塑造;治理策略
正文
前言:
基层社会是社会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层级单位,而针对整个社会层级构成来看,它是金字塔形的,塔尖为上层社会,而基层社会则为塔基。在对比后可以发现,基层社会人群规模更大,对于社会的关系协调与管理更为依赖,且协调管理工作难度更高。为了有效衔接国家法律法规,达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基层社会治理还需要大量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确保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此,有必要深入讨论二者基本内核,从理论切入思考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一)基层社会治理内涵
基层社会治理强调矛盾问题在基层,所以必须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长远发展之计与固本之策。在强化基层党建、打造专业人才队伍过程中,还需要发挥基层群众的集体智慧,做到三措并举才能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强化。
就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发挥群众集体智慧为例,它希望实现治理工作中的“自治强基”,为基层群众搭建一个能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的平台。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也要确保基层群众能够切实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管理,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真正达到聚民心、合民力、集民智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就是传统伦理道德,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就体现在道德价值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希望人与自然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交融的境界,其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与知行合一,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体现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它非常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相互融合,这也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文化内涵。如果参考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一种“崇德”型文化,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赋能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价值意义重大,为此下文着重分析3点:
(一)提升社会民众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如果社会层级越高,社会中人群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就相对越多,思想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其所体现出的思想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对于大批基层群众群体而言,他们普遍缺乏高等文化教育机会,在自身思想以及素质方面容易形成某些感性思维,在理性思考能力方面不够到位。如果回溯中国儒家文化,会了解到其中孟子的“以德服人”德行文化影响较大。这一文化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民众协调交流过程中基本达到了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度,而在减少社会基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方面,则基本做到了对于民众思想和素质的快速提升,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二)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与管理目标。就这一点来讲,主要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24字箴言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响应,它也是当前我国基层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非常符合我国国情。而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也希望影响基层社会发展,体现一定的参考与引导价值意义,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发展方向始终保持一致。
(三)净化当代中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社会面临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改革,社会经济也因此发展到了全新阶段。而对于国家社会中广大基层民众来讲,民众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但是区域性社会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源自于受到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少数人群在思想认知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过度冲击。而在这一过程中,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难度也正呈现逐渐增大发展趋势。所以,国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净化社会风气。
三、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分析
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其社会文化特征表现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其中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有两点,即原住民文化与移民文化。对于某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原住民文化根深蒂固。当然移民文化的城市代表也有,那就是深圳,这是一座完全由外来人口所共同组建、寻求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城市。当然,目前的国内城市基层社会也并非追求单一文化发展,像重庆、成都、杭州这样的城市在保留古老原住民文化的基础上也更多引入了移民文化,实现了城市的内外双向性格发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的综合性文化也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拓展了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条件。
四、传统基础社会治理的主要策略
(一)乡绅治理分析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乡土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的财产继承、家族制度以及经验文化都是重中之重,它们都为村落长老权威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在如此背景下,一个家庭中子女从父母、从长老处获得知识与智慧,这其中包括了物质财产与精神财产,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所以说,乡绅治理模式背景下所体现出的乡土社会家庭家族凝聚力,在加强古代乡村社会自治能力的过程中,也切实维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基本秩序,在维持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基本发展秩序过程中,则需要基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实现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向前发展。乡绅治理模式的出现为乡村社会注入了强大力量,其通过文化道德感化乡民、泽被乡里的作用影响较大,这也为乡村社会治理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前提条件。
(二)社会治理分析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希望依赖社会本身的,在结合宗族、行会、商会解决过程中,希望基于纠纷解决内容来建立发展主体。而在依靠政府国家强制力解决过程中,也希望基于思想教育将更多繁荣的地方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社会治理进程中,所以在通过社会治理手段来调解社会纠纷、申明教化过程中也希望发挥一定发展优势,为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编制体系完善,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地方社会治理过程有效发挥重要价值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三)以礼求和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其在礼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也希望基于乡土社会基本治理方式来做到礼尚往来,真正建立一个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和谐社会。在这里,也大量借鉴吸收了孔子的道德能力。在深度挖掘内在道德力量过程中,也希望结合相关内容建立治国根本,在结合道德规范与社会成员分析行为准则过程中,还需要围绕相关政策与道德思想内容有效调整优化。在倡导人人修身立德思想,达到国家治国要求过程中,也希望在以礼求和范畴内思考践行更多道德规范,在修身树立道德权威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做到治国平天下。在结合以礼求和思考中国古代社会所秉持的重要社会治理理念过程中,也希望深度思考更多,为我国当前基础社会治理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与条件[4]。
五、我国当前基础社会治理的现状
(一)社会格局变化快、共同体构建受阻碍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它基本改变了城镇社区的共同体结构,整体看来社会格局变化较快,且共同体结构建设严重受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城镇社区在区位格局方面相对特殊,为有效改变“人户统一”机制与人口格局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非本地户籍人口以及无户籍人口展开讨论,要深度思考社区生活中群体的基本利益,完全依托于行政体系变化来思考社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内容,对其中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内容进行全面思考,体现一定价值优势。
在目前看来,我国社会格局变化较快,其共同体建设严重受阻,这说明了其中共同体制未能被有效打破,甚至严重缺乏对城镇化后新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整合,这就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思考不到位、不透彻、基层社会发展也确实存疑。
(二)基层治理行政化色彩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难度高
在本文看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行政化色彩相当浓重,这导致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建设难度偏高。就这一问题来谈,主要是因为我国始终强调传统设计经济单位制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展开基层社会治理。而在基层层面上,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还依然缺乏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行政化发展层面上严重倾向于群众自治实现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自治内容的有效实现,同时它也导致民主自治治理制度与目标难以达成。
(三)基层管理职责强化、基层治理能力难胜任
当前我国社会为服务型社会,在社会建设过程中,也有大量公共事务下沉基层,其在文化、人口、环境、卫生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管理层面上也存在下沉基层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在结合系统管理层面问题分析城市管理内容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安全生产过程分析劳动监察内容,确保文化市场管理到位,同时结合街道综合执法内容思考项目建设进程,最大限度增加基层的职能职责内容,同时分析社区准入政策的有效构建过程。在本文看来,目前国内城市社会基层所面临的管理任务相对过重,它其中所展现的管理服务效果相对不佳,面临诸多困境。在分析基层权限过程中,则需要保证基层政府能力有效优化,不断强化基层管理职责,同时对基层治理能力难以胜任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根”与“魂”。而在凝聚人心、凝聚共识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过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为地方社会振兴发展全面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策略可以结合以下两点来谈:
(一)开启尚德之风,生成孝和文化
在有效推进我国基层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开启尚德之风,生成孝和文化是可行的。在结合党员思想展开建设过程中,也希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育才、以德领才的高素质尚德党员队伍,发挥党政政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也希望培育大量党员,基于党政“孝和”文化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在生成孝和文化过程中,主要希望构建相对过硬的引领机制,结合全民共建支撑机制来思考更多发展内容,同时思考全民共建支撑机制,主要是结合孝和目标来建立村(社区)级别的社会治理体系,如此对于形成党风带家风、家风促民风方面,形成良性循环。
就汲取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建设机制建设的智慧而言,还需要结合治国治安内容思考进行相关操作,始终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在如此治理环境与条件下,其所建立的国家历史与传统文化都相当深入,在对古代治理理政内容梳理并思考过程中,也希望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来思考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优化过程,体现参考价值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越性过程中,保证引领社会善治层面的特殊价值作用,结合基层社会价值重塑分析矛盾处理内容,如此就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优化与整合[5]。
(二)坚持以和为贵,促进乡风文明
在始终坚持和为贵,强调对村风民风的有效促进过程中,需要打造基层社会的道德首善之区,深入推动道德城市建设,保证建立良好的“四德”工程,围绕“和为贵”调节思想在结合群众客观反映某些问题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为民服务的最初初衷。就目前来看,基层社会中的居民生活已经形成了相对良好的发展氛围,其中的集体村风民风建设与基层治理工作主张突出群众需求基本导向,在合理运用组织化形式集聚社会力量过程中,也希望保证基层社会治理渠道有效构建,在有效开展群众性系列活动过程中体现优势。如此看来,在促进村风民风建设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群众参与率也能实现明显提升,达到至少90%以上[6]。
基层社会治理还强调影响村风村民的家风家训建设,希望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也希望重新汇聚相对良好的正能量,基于后代子孙延续发展形成营养发展机制。本文认为,应该追求在党建引领下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优化,在保证结合基层社会治理过程思考更多家风家训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我国社会基层治理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如何高度契合相关发展理念,坚持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即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7]。同时需要结合广大基层社会的社会治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建立相互关联关系,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切入,思考天人合一、爱国主义、以人为本与知行合一等主要价值观在思想教育引导、提升道德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塑造价值信仰、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我国基层社会朝健康稳定方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8.24
[2]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16
[3] 陈屹,朱超. 以数字化思维赋能广电网络业务创新和组织创新[J]. 中国有线电视,2022(1):18-21.
[4] 马丙伟. 情感治理:基层公安机关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J]. 领导科学论坛,2022(2):65-68,95.
[5]程方. 新时代"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基于新昌县梅渚村的实践经验[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2(2):86-91.
[6] 袁军宝,闫祥岭,张昕怡. 济宁创建"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J]. 瞭望,2022(22):56-57.
...